烟台高新区马山村
瓦当,俗谓瓦头,是中国古代建筑中覆盖于建筑檐头位置的遮挡,但个人认为“瓦头”不是太恰当。就瓦当所处位置而言,作为檐头之瓦,故可以为瓦头。若换个角度从上往下看,瓦当则位于最末屋檐处,那么称其为“瓦底”似乎更恰当。到了明清时期很多地方也有把瓦当叫做“勾头”,我感觉这种叫法相对确切许多。
说文解字曰:“勾”,用灰、水泥等涂抹建筑物的缝。古代施工时,常以泥浆掺以石灰混入极稠糯米浆中,将瓦当固定于檐口处,以抵挡众瓦不致滑落。故自认为“勾头”之称最合适不过了。
屋顶排列紧致有序
瓦当作为中国古建筑的重要构件,除了实际作用之外其独特的图案也被人们赋予了独特的寓意。我们现在常见的村中屋舍基本都是清后期所建,图案也以几何图形、花草、兽面居多。据“图必有意,意必吉祥”的祖制,无论何种图案均代表着吉祥寓意以及古人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不同图案的清代瓦当
关于“当”字的含义,据张星逸《瓦当叙录》,还有以下这几种解释。
■ 其一,作“底”解。《韩非子-外储说右上》云:“玉卮通而无当”。该“当”有“底”意
■ 其二,作“抵挡”解。《说文》释:“当,田相值也…众瓦节比檐端,瓦瓦相值(接),故名为当。”
■ 其三,作“珰”解。班固《两都赋》:“裁金碧以饰珰” “珰”为金玉装饰品。
此三解都表明瓦当除实用性外又兼具了审美文化功能
屋顶瓦垄和垄沟泾渭分明
瓦当是瓦的后继艺术,先有瓦而后产生了瓦当。与之位置相邻、协同作业于檐头的还有滴水也叫瓦滴。
瓦的横断面一般为弧形,以瓦覆顶于椽子和望板上,自主脊纵向而下,一垄取仰势(弧形向上),一垄取伏势(弧形向下)。垄与垄之见彼此相构形成一排排自上而下的瓦垄,如龙鳞般排列紧密、错落有致,形成一种独特的秩序美。
两条瓦垄的中间即为瓦沟。下雨时,雨水自瓦沟汇聚形成滴水檐瀑。瓦垄自屋脊而下至檐头的最后一块即瓦当,瓦沟的最后一块便是滴水(瓦滴)。
胶东常见滴水图案
瓦当的作用是防止雨水倒灌,滴水是引导雨水下流,都是为了保护屋檐不让椽子烂掉。古人将两者完美结合,展现了和谐之美。
秦汉瓦当带文字类常见,内容多源自《诗经》《尚书》等儒家经典,如“长乐未央”、“千秋万岁”、“与天久长”等等。
秦汉文字纹瓦当
端午前几日,于周边一古村偶得一片清代瓦当,面有“瓦缝参差”字样,在明清瓦当图案内容中甚为罕见。
清代“瓦缝参差”文字瓦当
“瓦缝参差”则出自唐代杜牧《阿房宫赋》:“钉头磷磷,多于在庾之粟粒;瓦缝参差,多于周身之帛缕”。释义:梁上突出的钉头,比粮仓的粮食还多;瓦缝纷纭繁密,比全身衣服上的丝线还要多。
这是杜牧借此赋描绘阿房宫的宏伟奢华以及最终毁灭的情景,生动形象总结了秦朝统治者劳民伤财、骄奢亡国的历史教训,并向唐朝统治者发出警告,避免重蹈覆辙。表现出一个正直文人忧国忧民、匡时济俗的情怀。
“旧时王谢赋上词,如今现身百姓家”。
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曾何时起“瓦缝参差”被我们勤劳智慧或者“不明就里”的劳动人民用在了瓦当寄语上,是想用此自比阿房宫的宏伟华丽、也想过上始皇帝的奢靡生活,还是理解到了牧之先生的良苦用心以此句来时刻警醒世人?
历史,谁又说的清呢…
转载声明:本文转载自「文会研学社」公众号,搜索「chefoowenhui」即可关注,[
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