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中文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查看: 403|回复: 8

[史海钩沉] 王建波:烟台毓璜顶长老会建筑群追记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24-6-10 23:32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前线论坛。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中文注册

×


232830od7zg7j76jva011z.jpeg

王建波

山东大学文化遗产研究院副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

同济大学城市规划与设计专业博士、山东省传统村落保护专家委员会委员

主要研究方向为城乡遗产保护、建筑史,出版专著、编著2本,发表论文20余篇,完成及在研省级科研课题4项

主持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历史街区、传统村落、文物保护单位等各类文化遗产的规划设计项目30余项,获得省级二等奖、三等奖各一次

烟台市芝罘历史文化研究会副主席




一、历史的缘起


公元1866年5月28日,当Hunter Corbett这位中文名字为郭显德的年轻美国传教士主持成立烟台长老会、并说服玉皇庙的主持购得玉皇顶东坡的那一处梯田地产时,他一定没有想到自己会对这片土地产生多大的影响。同年的7月4日,郭显德在玉皇顶的住宅建成,7月7日讲道堂落成,12月创办文选学校(男校,又称上馆)。住宅和学校位于讲道堂的东西两侧,只有简单的三组建筑,在坟地和田地的包围中显得有些孤单。但就从这一年起,玉皇顶的这一片土地开始一点点打上长老会的烙印,直至1941年12月太平洋战争暴发,长老会的美国传教士们被占领烟台的日军羁押解往潍坊乐道院。


232830o3fihcgzvupchfzk.jpeg

(28岁的郭显德)


历史或许有些偏爱这个美国宾州的年轻人,1835年出生的郭显德在不到三十岁的时候,就提前从刚入学一年的新泽西州普林斯顿神学院毕业,获得神学博士学位,成为美国长老会派到中国来的最早的传教士之一。虽然有避开在美国服兵役的动机(此时南北战争暴发刚两年,政府要求凡在20-45岁之间的男子都要服兵役),但如果不是1858年(咸丰八年)中国与俄美英法四国签订的《天津条约》规定外国传教士可以深入中国内地传教,他也不会有机会到中国来。1863年7月3日(同治二年五月一十八日)郭显德偕新婚的妻子一同乘机帆船由纽约启行,航行165天,抵达上海翌年3月到达山东的登州府,因无人愿租给房屋,于是就与其它先期到达的长老会传教士们一起住在北门里已荒废的观音堂中,苦读中文,其中就有倪维思。1865年(同治四年),郭显德与狄考文由登州来到烟台,初始住于珠玑村,夏天开始至福山、栖霞、莱阳等乡间布道,秋天随着第一个到烟台传教的麦嘉缔牧师离开烟台,并将其在南鸿街的住处让于郭显德,让其独创事业,郭显德的传教事业开始走向正规,冬天其在通伸搭棚讲道,当年即成功地发展了三名信徒。这个良好的开端或许已经暗示了其后55年他和他的长老会在烟台传教事业的成功。


其后的70余年间,长老会发展越来越好,他们在烟台开办了十几所学校,并建起了博物院、福音堂、医院、启瘖学馆,倡导和发展了烟台的花边、剪纸、罐头等实业,培育了众所周知的“烟台苹果”,并引进了一大批优良的西洋水果品种。除博物院福音堂和启瘖学馆外,几乎其它所有的长老会创办的重要公共建设事业均位于玉皇顶的周围。他们还在此建造了自己的别墅住所,甚至在建设教堂之初就开辟了公墓,他们中有些人在此终老,他们的子女在此出生、长大,玉皇顶成为烟台甚至华北地区美国长老会传教士们的故乡、家园。


二、长老会的教堂和学校


1867年2月(同治六年一月),美国北长老会拨来修教堂款美金500元,7月玉皇顶教堂正式落成,有教徒18人。同年10月,美国北长老会总部批准正式成立“烟台长老公会”,郭显德为首任牧师。其时教堂周围还是大片的农田,教堂主体为一幢普通的烟台传统民居的样式,只不过略为高大,在朝北的山墙上加建了一栋二层的钟楼,上面带着拱形的长窗,耸立在玉皇顶东的山坡梯田之上,俯瞰着北面的街市和港口。教堂的西面是美国公墓。郭显德和长老会的传教士们在刚刚开始建教堂的时候,就已经想到要将自己的生命奉献给这片土地。


232830sts4qacate8sahme.jpeg

(长老会教堂)


1902年的时候,长老会的信徒已达800余人,原有的教堂已不敷使用,只好扩建教堂,1903年新礼拜堂落成。教堂的圆拱形长窗与老教堂的钟楼长窗一个样式,攒尖八角亭的外形,乍看起来象是一栋中国式的风景建筑,小巧而别致,正如书院的名字一样,充满了东方的情调。教堂正东的那面墙上加接了一个两坡顶的祭坛,坐西朝东,更加符合基督教的教义,其余还有三面墙上也接建了一个两坡面的小巧房屋,作为教堂的储藏和个人祈祷之处。这是西式教堂中国化的一个最好见证,即使那时的大清已经被一次次打败,中国传统文化的强势仍然使得外来的力量和传统保持着对它的尊重。这虽是传教士们的一种传教策略,但采取这种策略的本身就表明了一切,除非有一天自己将自己看低。看到它,你也可以理解为什么中国古代那么多的清真寺全是汉式。


232830ur984wmbwuue665w.jpeg

(郭显德购买了玉皇顶北坡和东坡一片土地,建起了教堂、学校、住宅和墓地。日后成为美国长老会在中国的故土、家园。)


1867年秋,一直关注女童教育的郭显德在礼拜堂的西耳房成立烟台女子寄膳学校。1885年秋,郭显德返美向堪萨斯州的维齐他市长老会募款2500美元,1887年回到中国后,开始在礼拜堂北部小海阳村东南的崖坡之上建设师范性质的新校舍“会英书院”(又称下馆)。1889年新校舍建成,有群房十余间,有厨房、堆房、学生宿舍、教室、教师住处,纪念堂一所,操场一处,郭显德任男校校长,女校由杜宇宁女士主持。从1895年的一张老照片可以看出,新校舍以砖木结构的平房为主,有四五栋的样子。1895年(光绪二十一年)因登州文会馆教学有法,学校大兴,遂合并文先、会英两校,各取一字,取新校名为“会文书院”,并有寄宿宿舍,盛时,中小学生达200余名。会文书院在1896、1903、1913年先后由伊维廉博士(Wm.O.ElteriCh.Ph.D,第二任烟台长老会牧师)、魏利先生和明显文博士担任校长。1897年会文书院扩建上馆,建初中、高中学生宿舍、教员单身宿舍、膳堂、漱浴房、抽水房等。1902年清政府提出“废科举、兴学堂”,书院改设中学堂和小学堂,内部事物由中国人于志圣负责。老讲道堂及其西侧的郭显德故居,直到新教堂落成的1903年,并没有太大变化。只是新教堂西北侧的那个院落,在新教堂落成时已不存在,新建了一栋西山墙上开有门窗的五开间大房子,东侧并建有一栋三开间的小屋,其用材和门窗形式与教堂完全一致,或许是增建的会文书院的房子。


232830h82xll20t28d7pdd.jpeg

(1895年的一张老照片的左侧,有几排新校舍,应即是扩建后的新校舍。


郭显德在玉皇顶的住处位于讲道堂的东侧,是一栋拐角形的殖民地外廊式一层建筑,东北两侧均为连续的石砌圆拱外廊,可以鸟瞰烟台全市和海港,风景宜人。明显文博士和魏利先生住于何处不可考,伊维廉的故居则位于现焕新路上和倪维斯故居北侧,是一栋用当地褐色花岗岩砌成的三层小楼,孟莎式的铁皮瓦屋顶,坐西向东的山墙面门廊和楼上窗户的外廊均砌连续拱形,稳重而大方。


老讲道堂保存了多久尚需考证,1910年代的一张老明信片上,它还静静地矗立在新教堂的一旁,其北侧的街市和港口更加繁华。但一张贴着大清邮票、依稀写着“14. 8. 08”的明信片上,从西河村望向毓璜顶,长老会一带已经看不见它的钟楼,不知是否因视角原因而难以看见,还是已拆除,会文书院则已被改成东北带拱券外廊的建筑式样。不管怎样到了上世纪20年代,那些老照片、老明信片中就再也没有了老教堂的踪影,这时新教堂已建起了自己的钟楼。第三任牧师阿保罗(Paul R. Abott)的住处——一栋很早就建立起来的坐东向西的大别墅——南侧已经建起了两栋楼式四合院。

  

232831xrhztx0sdxiixj77.jpeg

(直到1903年新教堂落成,阿保罗故居仍然保持了较为简陋的样子。图片中新教堂北侧的两栋房屋,东侧的那栋材质和门窗形式与新教堂完全能一致,或许是1903年新建教堂时增建的会文书院建筑。


1896年烟台士绅集资创办“毓璜顶英文学馆”,以解决烟台开埠后国际贸易和翻译人才缺乏的问题,1897年(清光绪二十三年)毓璜顶北坡兴建的校舍竣工,位于现毓璜顶北路中段路西,现仍留存,是一栋两层的“U”字形建筑。美国人韦丰年(George Cornwell)是主要创办人和首任校长,1909年去世,后由美国人毕维廉(William C.Booth.M.A.)先生继任校长。为扩建校舍,毕维廉发起募捐,1911年增筑校舍落成,为纪念创办人韦丰年先生,定名为“思韦堂”,位于烟台警备区原军人礼堂处,现无存,学校也在这一年改名为实益学馆。毕接任校长后,学校声誉日高,出了很多日后在烟台和中国政商界的名人,其中有国民政府关务署长张福运、国民政府海军司令温树德、南开大学教授史译宜、烟台商会会长林秋圃等。英文学馆西侧的景春里有两个住宅院落,其正房一栋是上下外廊的中式二层小楼,另一栋是四坡顶西式二层别墅,或许当年是实益学馆老师们的住处吧。


232831x6nrlnnl11rlrpy1.jpeg

(1920年代随着新教堂的钟楼建起,阿保罗故居也在原有的房屋基础上进行了改造,朝西增加了阁楼窗和门廊。)


1890年,郭显德继配夫人苏紫兰在现毓璜顶东路的南侧开设了一处医疗诊所,1914年建成毓璜顶医院,嵇尔思为首任院长。医院分南、北两楼,约300余间,90张床位,各种设施一应俱全。从那张1958年的规划图中还可以看出,当时在毓璜顶医院的对面还曾设有烟台护士学校。现在毓璜顶医院已经成为烟台最重要的医院之一,虽然医院和护士学校的老房子早已不在,但1913年来到医院的美国人邓乐播(Joseph RiggsDunlap)博士亲手设计的花园别墅,至今尚存,静静地位于毓璜顶南的山坡上。1923-1927年曾任毓璜顶医院院长的邓乐播在这里生活了14年,他的3个子女也出生、生活在这里。那是一栋坐西向东带有外廊的二层小楼,老虎窗以及山墙屋面交接处的封檐板有着中国式的悬鱼装饰,建筑装饰的中国母题,并不妨碍它成为一个家族心中美丽的东方旧梦,在80年后再来寻觅。


232831vvj965typ3y57k3p.jpeg

232831f7ogz0a0yr2ys20x.jpeg

(毓璜顶医院旧貌)

1900年(光绪二十六年),苏紫兰设立毓璜顶幼稚园,位于现烟台二中的东北角,开烟台幼稚教育之先河,1919年增设幼儿师范班,是烟台师范教育的开端。


1920年1月7日,85岁高龄的郭显德去世。除了返美筹款外,他在中国山东度过了整整55年,他对福音的热诚和超人的爱心与忍耐,誉播四方,义和团亦为之心折,曾有“外国人不杀郭显德,中国人不杀赵斗南(郭显德学生)”的口号。他两度在山东省主持救灾工作,清光绪帝明令嘉奖,颁给“双龙章”一座,目前郭家在美国的第四代人存有清廷赐予郭显德的花翎两只,烟台史志办公室存有书册确据;1906年他被选为纽约长老会总会主席。民国三年(1914年),民国政府大总统袁世凯颁给郭显德“双龙嘉禾”奖章一枚。下葬前,郭显德的遗体置放于烟台毓璜顶长老会堂,供各国领事、各界代表、市民、同僚学生等志哀送行,礼成后下葬于百码外的“美国公墓”。


郭显德虽然去世了,但他施洗的三千信徒和烟台人相信都记得他和他的家族,其下葬时毓璜顶一带人山人海即是对其一生最好的嘉奖,而1950年抗美援朝后,推毁美国人墓地的烟台人中仍有深具大义者,悄悄地将其墓碑藏到院落山坡一角也是明证近年来评选出来的烟台八大名人中,有郭显德之名亦是历史的公正回响。谁能不记得他们呢,他的长女范霓(Fanny)首次将西方织花边的技术教导给烟台、登州两地的城市和乡村妇女,六年后其主持的花边中心才由英国传教士马茂兰夫妇(James McMullan)承接,惠及胶东广大乡村达百年。他的牧师女婿赫士(George Hays)则传授、协助成立了烟台第一家罐头公司——东亚罐头公司,为胶东种植出产的水果找到了一条保存和提高产值的出路;郭氏家族也惦念着这片土地,郭显德留在了中国,而赫士夫人范霓在弥留之际的两周间一直讲着家人听不懂的中国话,郭显德的后人们也在多年后一次次来到烟台,来到毓璜顶。


三、学校和那些中国青年们


1920年的4月,长老会的牧师们议定,将会文书院和实益学馆合并,各取一字,定名为“私立烟台益文商业学校”,合并后由毕维廉任校长。为扩大学校规模,发起募捐扩建新校舍。校址选择在毓璜顶南坡,即现烟台二中校址。1922年新校舍落成,正楼一幢,三层“U”形正楼,名为“思郭堂”,内设教室八个及办公室、小礼堂、饭厅等,南北有二层侧楼各一幢,作宿舍用。学校分成了南校、北校两部:南校设商专科是高中部,北校设英文科,是初中部,即现烟台警备区原实益学馆校址一带。由于学生人数增加,校董事会发动各地校友募捐,在思郭堂北侧兴建一幢两层大楼,1933年落成,为纪念毕维廉在校服务数十年,取名“维廉楼”,现改建成三层综合办公楼。1942年日伪时期学校改名为烟台市立第二中学,1945年与烟台市立女中合并成立烟台市毓璜顶中学。


1946年、1947年两度改名成立“烟台联合中学”并远迁福山、乳山办学,后来一部分辗转去了台湾的澎湖,发生了“七一三”惨案。1948年后在烟台的学校几经改名,1950定为“山东省立烟台第二中学”,并使用至今。


1921年由美国堪萨斯州维齐他市长老会捐助,在原会文书院中学堂址创立真光女子中学,于志圣任校长,孙显臣、曲子元任副校长。1925年增设高中,后毓璜顶幼稚师范与其合并,学生达130余人。该校以英语及钢琴课著称,学生毕业后,大部考入齐鲁大学与燕京大学。1943年真光女子中学因经济拮据而停办,日伪时期改为烟台市立女子学校。1920年原会文书院的小学部原址成立成美小学,由中国人自办,1926改名为私立信义小学,即是现在毓璜顶小学的前身。民国二十五年(1936年),信义小学曾编印出版了一本《烟台私立信义小学十周纪念册》,书中附有图片多帧,或许可以了解信义小学及更早的会文书院当年的校风校貌。不过《福山县志稿》中的烟台警察区域图中有一所“信义女学”,位置大约在老观峰里一带,即现在的邓乐播故居西侧附近,图中有实益学馆的标注,且无益文学校,则这所信义女学校大约应是民国成立后至1920年之间的一所学校吧。 

  

232832q22jacjiabfzfvcc.jpeg

(1930年左右毓璜顶南坡和西坡远望) 

  

1894年成立、1913年改校名为山东省立第十三中学,1918年又恢复原名的登州中学堂,1929年由蓬莱迁至烟台毓璜顶北路西面的东海中学旧址,称为省立八中,8月29日秋季开学时,刘珍年亲临开学典礼发表演说。1934年改名为烟台中学,是烟台最早的一所公立学校。学校占地约48亩,由烟台绅商捐献部分房屋,有教室、办公室、宿舍等226间,和运动场一处。从1934-1938年的烟台特别行政区图上,可以看到省立八中位于毓璜顶的西坡,根据1940年的烟台市街全图中毓璜顶附近土地的围墙边界可知,在毓璜顶北坡的那栋四坡顶二层小楼也在八中校舍范围内。一张拍摄于1926年的老照片,注明这栋二层小楼为美国传教士学校,小楼正门开在向东的山墙面,弧拱形门窗楣,东侧台地之前竖着一座中式的牌坊,上面的匾额内容则为英文,可能是中国牌坊的唯一一个特例:

DEDICATED TO AND ERECTED IN HONOR OF THE CITIZENS OF THE UNITED STATES OF AMERICA OUR FRIENDS ACROSS THE SEAS MAY THERE BE ETERNAL PEACE BETWEEN THE TWO PEOPLES
(献给大洋彼岸的我们的朋友——美利坚合众国的公民,竖坊以为纪念,愿两国人民之间的和平永存。)

牌坊建于1921年,是当时的所城十三村自治会会首、原大连商会副会长刘志恒为了感谢美国领事的帮助所建,但到底美国领事在何事上给予了刘志恒或中国人帮助,目前还无法考证。除了纪念,牌坊还是那座小楼的入口导引空间,这座小楼据《世界传经回顾》(The Missionary Review of the World)2月份的一期,可知1922年时正在建设,是一所为了培育中国人从事启发公民权利意识和促进世界和平活动的神职学校,大概也即是十三村在毓璜顶筹办、建成而未开学的那所中学,1925年租给先志中学。


232832vccu31cokixie7in.jpeg

(中美友谊牌坊)


1926年,北京军阀政府颁布法令,限制外国人在中国开办学校,规定中小学校不得以传播宗教为宗旨,不得将宗教课列入必修课。玉皇顶的这些长老会开办的学校开始融入了更多的革命色彩。


“益文专科学校”和“省立八中”均深受“五四运动”影响,民主空气浓厚,是中国共产党烟台地下党组织的重要活动地点,一大批革命青年和专业知识人才在这里进出。而位于老讲道堂南侧的阿保罗故居就是当时的中共地下联络点之一,那是一个烟台曾经常见的楼式四合院。


不需要再列举那些革命的往事,只列一下这些青年们的名字吧,你就会知道这里的价值所在:


王远峰,山东省立第八中学训育主任、烟台先志中学学监、山东省教育厅秘书长。

郭寿生,烟台最早的共产党员和中共地方组织创始人。

崔唯吾,老同盟会成员、先志中学教务主任、国民党中央政治委员会财政专门委员。

许端云,先后就读于渤海先志中学、益文商业专科学校,中共烟台临时市委书记。

张敏之,1929年毕业于先志中学、烟台联合学校校长、澎湖“七一三”惨案烈士。

张智忠,1930年毕业于先志中学、第一任中共昌邑县委书记。

赵鸿功,1926年就读于先志中学,蓬莱最早的共产党员。

吕富华,先后就读于烟台益文中学、先志中学、同济大学,药理学家和医学教育家。

牛春山,先后就读于烟台益文中学、先志中学、金陵大学,树木学家和林业教育家。

……


四、长老会的果园和剪纸


除了学校外,长老会的传教士们还兴办了众多实业,尤以“烟台苹果”等水果的培育和推广,功劳最为卓越,烟台苹果如今已经成为烟台的象征之一。还有那些虽已消散在历史尘烟中的毓璜顶剪纸,仍以其微弱的光,提示着人们传统的价值和出路。


1871年,那位曾和郭显德一起住在登州府观音堂的约翰•倪维思(J.L.Nevius)博士由登州来到烟台后,在毓璜顶东自己的住处东南(今南通路家美妇产医院附近)买下十余亩地,开辟了示范农场,名为“广兴果园”,引入伏苹果、伏花皮、伏金星、秋苹果等13个苹果品种和梨、李子、葡萄、大樱桃、草莓等其它水果,并取中国果树以嫁接、育苗等方法培育出一种具有特别香味的新品种,即驰名中外的“烟台香蕉苹果”等。在这里他每年免费向烟台农民提供果苗,介绍栽培技术,为烟台、为中国留下了永远的宝贵财富。1893年倪维思在中国传教40年后去世,埋入了不远处的美国公墓,民国期间烟台水果行业总会在广兴园内为其立石像以示纪念。他的果园在1905年的时候还仍然存在,这片中国现代苹果的发源地到上世纪50年代初期也仍然保持着园地的状态,现在已经是遍地楼宇无处寻觅了。他的住处,是一栋二层的石砌四坡顶别墅小楼,常被称为南楼,中式小青瓦坡屋顶下,是典型的外廊式建筑,房屋东立面上下均有木质外廊,可以远眺大海和整个烟台市区,其西侧远远地可以望见玉皇庙戏楼的一角。1905年一位传教士的旅行记叙描绘了那时的果园场景和人物:


“饭后,我们散步来到倪维思博士的著名果园。这是一个漂亮的地方,在这里这位伟大的传教士找到一天辛勤工作后的消遣。但即使他的休息也是有着突出的现实意义。看到中国人没有什么样好的水果,又相信自己可以教他们怎样养护,倪维思就从美国带来种子和枝条,经过精心的培育,长大后,又把它们无偿地分给中国人,并教给他们种植的方法。现在,由于他的远见和慷慨,有几种水果已在中国北方传播开来。


落日时分,怀着朝圣的心态,我和倪维思夫人去了公墓。经过四十年的辛苦工作后,这位强者长眠在那里。我们在墓旁站了很长时间,这位上了年纪的寡妇,谈起了自己的归宿——她认为那不是太远的事情。她想埋在她丈夫的旁边,正因为此,她不想回美国了,只想待在烟台直到那一天到来。


太阳渐渐落下,月亮也升起在平静的海的上空,景致美仑美奂。一棵高大的松树下,是这位令人尊敬的死者的墓。”[《New Forces in Old China: An Inevitable Awakening(古老中国的新力量:不可避免的觉醒)》,作者Arthur Judson Brown亚瑟•朱德森•布朗] 。


1904年会文书院的校长魏利及其妻子在毓璜顶开办了一所“烟台毓璜顶女校”,1917年因魏利夫妇回国而停办,1927年始正式称之为烟台爱道女校,又称为妇女圣经学校。上世纪30年代初期,由烟台毓璜顶医院的院长白立德和一位美籍医生的夫人——白夫人、吴夫人与一位牧师夫人——邦夫人负责,加上中国籍教员数名。正是爱道女校发扬光大了烟台民间丰富而精彩的传统艺术——剪纸,并使之商业化,其用剪纸制作的工艺制品在中国沿海及长江口各通商口岸的西方侨民和教会中以及西方国家十分畅销。


1927年在益文商业专科学校办起了中国首家剪纸研究机构——毓璜顶益文商专剪纸研究会。研究会以西方人对剪影类型、形式的偏好并结合烟台剪纸的特点,为爱道女校服务设计生产了大量剪纸形式的贺卡、名卡、日历头、书签、镜心、民俗活动和动植物宣传手册等艺术产品。1934年俗呼白师娘的白立德夫人创建了剪纸厂,她在剪纸厂存在的七八年中,也设计了几百种刻纸样子,还结合吸收了烟台民间剪纸的特点,具有鲜明的地方特色与时代特色。1937年前后,剪纸厂每年承接价值数万元的订单,后增聘数十名女性加以训练,成为长期工人。学校利用盈余得以经济独立并扩建校舍、运动场、花园等。1941年学校结束,那些美丽的剪纸作品成为他们留给这个世界的最好回忆。


232832q19ona259z8tz12o.jpeg

(毓璜顶剪纸)


五、历史的尾声


1941年太平洋战争爆发,日军将美籍传教士监禁于潍县乐道院集中营。1948年烟台第二次解放后,长老会的外籍工作人员在1950年返回美国,毓璜顶长老会堂由中国籍长老张峰青主持,1958年并入烟台市基督教联合礼拜,教堂先被部队和烟台警备区占用。毓璜顶东坡的这一片无数人心中的乐土便开始一点点消解于历史的尘烟。


最先消失的是美国公墓。1950-1953年抗美援朝时期,遭到了彻底毁坏,碑石被砸、棺木被焚、尸骨无存。长老会教堂的钟楼大约亦在“文化大革命”期间被拆毁,而益文北校也就是老英文馆的校舍、郭显德故居和毓璜顶医院的老房子以及爱道女校,大约是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因部队营房建设和医院扩大改造而被拆除,阿保罗故居也进行了改造。二十世纪九十年代以后,随着烟台二中的新建设和毓璜顶小学的扩大建设,毓璜顶幼稚园、维廉楼、会文书院的大部分老校舍彻底变了模样。焕新路上的倪维思故居大约在2000年左右的时候随着观峰里被烟台警备区改造为居住小区而拆毁改造。虽然1992年6月,烟台基督教长老会堂被列为山东省文物保护单位,但其附属的会文书院与真光女子中学、包括阿保罗故居在内的牧师住宅都在2003到2005年之间烟台警备区新办公楼和家属楼的建设中渐次消亡,长老会的教堂成了家属楼群中不起眼的点缀。而毓璜顶北路那高高耸立了一百五十年的老围子墙、尺度宜人的小路也在2006年蜕变、幻灭在车水马龙之中。最后消失的是省立八中旧址,在2006到2007年开始的毓璜顶公园的扩建中殒落,只剩下当年东海学校那栋老教学楼,仍然站立在毓璜顶的北坡,等待着未知的命运。


232832zr5kf1tfk2zk1oqg.jpeg

(阿保罗故居旧址,下部基础为故居原物,完全拆毁于2005年。)


232832f8wxzvswdd74dkzz.jpeg 232833u1zywr1rbrkfccc9.jpeg

(上图为真光女子中学2002年拆除前的最后容颜,其所在的西墙基是烟台西圩子墙的一部分)


232833xg9y365pwnnwwppp.jpeg

(2004年冬,教堂西侧尺度宜人的毓璜顶北路)


毓璜顶,及其东坡、北坡、南坡、西坡这一片长老会留下的建筑群,搁在别的城市或许早已经成为一个名胜。这里并不是说,毓璜顶现在不是一个名胜,只不过它永远只能是一个普通的地方名胜了,而本来它有可能成为全国性的甚至世界性的一个名胜古迹,要知道它是具备一些世界文化遗产评价中所谓“突出的普遍的价值”的。但历史的吊诡之处就在于其永远不可逆,就象那些飘零在历史长河中的人和事,还有老房子,一去再也不会回转。


大约是2001年晚秋或者是初冬的一个晌午,那可能是我第一次在毓璜顶路附近徜徉,仍然记得那天的阳光,透过树梢在空气中弥漫着,灿烂而煦暖。邓乐播故居和伊维廉故居的老中青三代军人给了我美好地回忆。轻轻地推开那时还没有改造的栅栏门,院中是一位年轻帅气的青年战士和他的爱人,刚洗过的头发黑亮,发尖泛着太阳的光,当我询问是否可以拍照时,他们微笑着、真诚地予以了肯定,没有对你的怀疑,只是偶尔问一句那个角度是不是更好,浅褐色的石墙、绿色的门窗栏杆、老虎窗和山墙尖的悬鱼装饰在树叶和阳光的映衬下,有着青春一般的旋律。其后的际遇象那天的天气一样美好。伊维廉故居住着一家老革命,一如电视剧中的老革命那样,老人身材高大,紫红色的脸庞,热情而爽朗地邀请你到室内上下看看,他的儿子虽然抱怨卫生设施的不足,但也承认这栋房子不错,墙体纯由红褐色的杂石砌就,几道连续弧形拱券,仿佛有时光在流淌,院中衰败的藤蔓随意枯黄,一棵老紫薇安静地立在房侧一角,阳光则在锈红色的铁皮屋顶上跳跃着。行道树后,长老会牧师阿保罗故居南侧的那一片平坦的场地,几个孩子在打篮球,另有一些人在附近闲适地走着。顺着一条蜿蜒的小路向北向下走去,路两侧是古老的旧屋,两边偶尔走过穿着军装的战士,很快就看到了路东的那个院子:温暖的阳光下,长老会教堂的材质表现的美妙美奂,高大的法国梧桐,叶子已经黄了,枝条伸展着斜拂向下,让整个院子蒙上一层温暖的色调,一位老人在院子入口北侧的房前坐着,惬意地享受着阳光。那时教堂还没有改为幼儿园,地上晒着萝卜缨子,亲切像家里的庭院,小巧的会文书院那细腻的青白石墙泛着最后一个秋天的暖光。这一片坡顶上的空间,从那时起成为我心目中烟台最美妙的所在。


232833ufw4t05x4puzxffz.jpeg

伊维廉故居东立面


232833x2qh4022lz00h49n.jpeg

伊维廉故居南侧立面,其北侧的倪维斯故居已经改造为现代的花坛。


232834c2mxvp251nydvlna.jpeg 232834c2z2q9a356la20s2.jpeg

(长老会传教士们的住宅,曾为中国共产党在烟台的地下联络点之一。摄影:前线。)


232834xywhwwexe222h2fc.jpeg 232834z036phjfl5d52egr.jpeg

(2001年的教堂及教堂北侧小巧的会文书院建筑,二者材质相同)


后记:


由于历史变迁频繁而复杂,要弄清楚这些长老会学校还有牧师们住处的具体位置并不是一个容易的事,或许有误。但不管怎样毓璜顶一带作为北美长老会那些声名显赫的传教士们在烟台工作、生活和终老的场所,作为烟台和中国现代苹果与其他水果的发源地,作为烟台花边工艺的源头,还有那些中西合璧的教堂、别墅和牌坊,其所呈现出来的积极的文化交流的意义和价值,已使玉皇顶超越了中国传统的道教宫观仙山楼阁的意象范畴,而成为中国近现代史上中西文化交流、经济交流史的一道瑰丽风景。


虽然当时的倪维思故居已经拆除不在,公园大门前北侧也已开始了整治,但2001年的那次毓璜顶东坡的行走还是让我一下子想起了“场所”的含义,烟台不像其它开埠的城市,似乎从没有形成一个开放的广场类型的公共空间,而在经过了几十年的自我发展后,毓璜顶公园东侧的这一片天地,竟有了一些欧洲中世纪山地街道、广场的味道。


当知道毓璜顶这一带要改造的消息时,曾经在心里为之描绘了无数次的蓝图,新建的办公大楼要顺应地势,不要挡住本来就不高的毓璜顶,让其成为海港路的天然对景,这个山坡可规划成顺山势上下的流水广场,一些小的精品咖啡屋等半掩在覆盖着植被的土方下,层层而上,类似典型的意大利山区的贵族花园。而毓璜顶北路两边的房子不拆,最是曲径通幽的所在,这样毓璜顶公园与公共广场和古老的教堂就能相映成辉,融为一体,成为南大街上最亮丽的一道风景。待所城改造完毕、葡萄山的别墅整修后,南大街将成为中国最有特色的一条金融商业街。而如今这永远只能是藏在心中的一个梦了。


参考文献:
1.《老烟台街巷》
2.《老烟台影览》
3.《烟台近代建筑(下)》
4.《中国近代建筑总览 烟台篇》
5.《烟台大观》
6.翼报网:www. eBaoMonthly.com “郭显德博士传奇”(2005.6)、“中国出生的美国中将赫士及其家族”(2005.7)、“丁立美牧师生平简记”(2008.11)
7.烟台二中大事记,见烟台二中网:http://www.yt2s.net.cn/ezjinxi-dashiji.asp
8.“山东省烟台第二中学简史”,见http://ks.cn.yahoo.com/question/1590000618022.html
9.郑连根“传教士与烟台苹果”,见http://qzone.qq.com/blog/622007960-1220178260
10.“烟台苹果的历史”,见中国国品网:http://www.china-fruit.com.cn
11.“农业的引进与改良”,见山东省情网:http://www.infobase.gov.cn/history/lateqing/
12.维基百科,郭显德条目:http://zh.wikipedia.org/w/index.php?title=%E9%83%AD%E6%98%BE%E5%BE%B7&variant=zh-cn
13.范朴,“三十年代烟台毓璜顶剪纸厂追踪报道”,见:http://www.cnjianzhi.cn/Article/report/200605/334.html
14.http://www.zhifu.gov.cn/cn/quqing/mr1.jsp?id=1027 郭显德
15.http://www.zhifu.gov.cn/cn/quqing/mr1.jsp?id=1035 郭寿生
16.http://www.infobase.gov.cn/sdgd/sd6/c6a/dqzl/syk/20.htm赵鸿功
17.http://www.weihai.gov.cn/gk/sqzl/whdc/html/14/12010304.htm 王远峰
18.http://www.akupema.net/713/ 张敏之
19.http://baike.baidu.com/view/1451099.html 许端云
20.http://baike.baidu.com/view/1453521.htm 崔唯吾
21.http://www.bioon.com/biology/chinese/289904.shtml 吕富华
22.http://www.gmw.cn/CONTENT/2006-01/04/content_351850.htm牛春山
23.http://www.hudong.com/wiki/%E5%BC%A0%E6%99%BA%E5%BF%A0%E7%83%88%E5%A3%AB 张智忠

(本文摘自《芝罘历史文化系列图书之七——烟台史撷》。)


---公众号编辑部
总编:郝有林
主编:芝草
编辑:张桂荫 王慧 赵良山
本期编辑:王慧


转载声明:本文转载自「芝罘历史文化研究会」公众号,搜索「gh_88661fc3423f」即可关注,[阅读原文]。

发表于 2024-6-11 09:06 | 显示全部楼层
1952年,26军由朝鲜回国,暂短驻防莱阳(大约1969年后,又移驻莱阳),随后军部移驻毓璜顶,1955年26军授勋大会,在毓璜顶礼堂及东太平街原舞厅两处举行。这期间,传教士墓均被捣毁,部分传教士居所遭到损坏。

点评

历史的渊源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24-6-12 04:00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24-6-12 04:00 | 显示全部楼层
老由 发表于 2024-6-11 09:06
1952年,26军由朝鲜回国,暂短驻防莱阳(大约1969年后,又移驻莱阳),随后军部移驻毓璜顶,1955年26军授勋 ...

历史的渊源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24-6-13 23:09 | 显示全部楼层
历史的吊诡之处就在于其永远不可逆,就象那些飘零在历史长河中的人和事,还有老房子,一去再也不会回转。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24-6-14 14:40 | 显示全部楼层
珍贵的史料,顶一下。孔夫子旧书网拍卖区下载的毓璜顶26军礼堂照片。
毓璜顶26军(后烟台警备区)礼堂.jpg

点评

照片中的标语看不大清洗。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24-6-15 06:32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24-6-15 06:32 | 显示全部楼层
老由 发表于 2024-6-14 14:40
珍贵的史料,顶一下。孔夫子旧书网拍卖区下载的毓璜顶26军礼堂照片。

照片中的标语看不大清洗。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24-6-18 15:32 | 显示全部楼层
为什么青岛能留得住老建筑?而烟台不行。

点评

王建波博士文章里描述的这部分毓璜顶建筑,基本毁尽。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24-6-20 08:05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24-6-20 08:05 | 显示全部楼层
千牛卫 发表于 2024-6-18 15:32
为什么青岛能留得住老建筑?而烟台不行。

王建波博士文章里描述的这部分毓璜顶建筑,基本毁尽。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24-6-29 02:45 | 显示全部楼层
再顶一下!
1930年代,毓璜顶东坡美丽景色。教堂塔楼、郭显德早期住宅、西式别墅、中式民居及整齐的菜地,一派田园风光。



1930年代,毓璜顶东坡美丽景色.jpg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中文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烟台前线 ( 冀ICP备13012704号-1 )业务客服客服001 客服002

GMT+8, 2024-11-23 01:17 , Processed in 0.059201 second(s), 25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