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29日,在我们因茨威格陷入争执之际,海伦突然发来一张照片,说“拉丁桥”!我先是一惊,心想哪个拉丁桥,后来才知她跑到萨拉热窝了,这可真是一场说走就走的旅行!
她照片里的“拉丁桥”就是1914年,奥匈帝国的皇储被刺杀的拉丁桥,制造了萨拉热窝事件,由此引爆了第一次世界大战,当然,也使这座城市成为世界历史文化名城。
读万卷书不如行万里路,海伦用脚步读出我们在书里看到过的历史!也正好替我们看看,感受一下那个历史文化名城。连梅兰都忍不住@薇拉 ,说替我们好好看看。
1914,萨拉热窝事件?还有莫斯塔尔老桥。梅兰@薇拉说你可以实地看看斐迪南大公到底走了个什么路线?非得送给人暗杀,引发第一次世界大战。
海伦说:你在旁边给我讲就好了,我啥知识也没有准备。我说不用储备,你到处走走看看就够了,每条街道都有故事,再感受一下俄乌冲突下欧洲人民的心态和生活。讲真,与其跟山人在群里吵架,不如多看看海伦走到哪儿。
但海伦又去了莫斯塔尔,很快就忙着自己玩了,再不顾得给我们看萨拉热窝。我们也只好回到各自的现实,说起正在读的书了。如石也是在这时才恍然大悟:茨威格的《三大师传》,《三作家传》,竟然不是一本书哈。
我说当然不是一本书了,《描述自我的三作家》是茨威格最早的书名,张玉书翻译,写的是卡萨诺瓦、司汤达和托尔斯泰的,三大师写的是巴尔扎克、狄更斯和陀思妥耶夫斯基的。建议他再补一单荷尔德林、克莱斯特、尼采的书,还有富谢,罗曼·罗兰,佛洛伊德,法国那个皇后玛丽·安多纳德的传记,据说也不错。
海格说:“昨日到货了的,我哪里能看完呀。这三本是之前的,找出来的。本来想不管了,也不看了,结果看你们的讨论还是下单了四本书。”
她这本《良知对抗暴力》我还真不知道,就去查了查,这本书写于1936年,希特勒纳粹统治时期,排犹主义肆虐,茨威格借这本书里的主人公反抗加尔文,反抗纳粹。
梅兰:“争鸣引起又一波儿购书热了,连种花不读书的海格也按耐不住又开始下单了。”我说海格姐早许多年就读茨威格了,如今拾起来再读,开心。
我看《评传》里面的一段文字,可以看出纳粹焚书排犹对茨威格的影响。茨威格的《鹿特丹的埃拉斯姆斯的胜利和悲剧》可以看做他在纳粹德国统治下的一种隐蔽的自我描述。
同时,也可以了解马丁· 路德那个时代的宗教改革与斗争,正好与欧洲史有联系。@海格 :你这本《良知对抗暴力》,是不是《卡斯台利奥反抗卡尔文》?不同的翻译?我感觉应该是同一本书。
当我终于看完张玉书这本《茨威格评传》后,禁不住为茨威格多彩而苦难的一生流下了眼泪,那些说他逃避战争,不问政治,乐享美誉的人,是不是可以多看看他的作品?真正了解他的内心,再下结论。
梅兰说:同一段文字,同一个事件,不同的认知得出不用的结论。就像山人转的学习强国里那篇《悉达多》读后感,即使明知是错误,不愿意吸取别人的教训,就让各人自己去亲自犯吧。张玉书先生用一个学期的讲课说服了他的德国同行。
我爱我友,但我更爱真理,就让我们各执己见地辫下去吧。
山风说:“辩论是好事∶流水不腐,户枢不蠹。”山人说:“所谓的修行,自生活中来,自生活中去。明白了无意义,方为修行之本,做水顺水,做木就木。”
我@梅兰:如果你看完张玉书的评传,知道茨威格每写一本书(尤其传记)后面的深意,你会认同张玉书说服德国同行的观点,并且从心里尊重他,也为他的离世悲伤。至于一些所谓修行辩论的话,想怎么说就怎么说吧,对我来说,已经不重要了。
不过,我不接受他让绿蒂陪他去死,绿蒂年轻、单纯、身体有病,深受哮喘折磨,又过于依赖茨威格,还是德裔,对纳粹不抱希望。山风说如果绿蒂也愿意,那也不好指责他了。
但就在我们开始淡化俄乌冲突,漫谈茨威格之际,10月7日,巴以冲突突然爆发,又一个火药桶被点燃了。
巴以冲突爆发,中东火药桶再次被点燃,相信许多人跟我一样一面浏览新闻,一面希望这次冲突能跟阿亚冲突那样一天就结束,否则,真的会死很多人。
山人说:“以色列从来都是碾压式倍数报复。不仅是尖端武器制造国,美国也从前是把最好的给他。”某兄说:“是的,以色列从来不会示弱,曲线救国,必须展示它的獠牙,以更强硬对抗强硬,让周边虎视眈眈的国家不敢轻举妄动。”
忘记谁说的了,如今各地区动荡不安的战乱,此起彼伏,像极了一二次大战的前夜。梅兰说:6月份整理出国时挤压的报纸,看到这则消息,觉得很奇怪,怎么用这么触目惊心的词?就剪报保存。现在看看,果然风高浪急,惊涛骇浪。
山人说:中国这个养得白白松松的羊皮很诱人,老美成天做梦都想剪。但不得不佩服中美夫妻关系的宏观策略,让老美想剪却顾虑。
某兄@山人 :我有个不成熟的想法,有没有可能这次突袭就是在故意放水?内塔尼亚胡前段时间强硬搞司法改革,搞得内外众叛亲离,执政权收到前所未有的危机。
美国呢,也明显感觉到中东地区在走向和解,这对美国在中东地区的影响力并不是好事,至少这事儿不是美国撮合的,那怎么办?搞乱你,让你又想起还是需要这个美国爸爸。
那么强大的情报网络,这么发达的科技,这么大规模的袭击,一点没有预警,实在不可思议,难以置信,所以我有了放水的想法。不要低估当权者的恶。
梅兰说, 虽然你@山人探讨,但我还是觉得你这个想法没道理。你这个说法没放到更大的范围看,从更大范围看,中东现在打起来,让美国捉襟见肘。
某兄说:“仅提供一种思路,并不是说就是这个就一定是原因,任何事情的发生也不会是单维度的因素触发而成的,如果能从更多角度解读,那会更好。”
山人说:“911也是,玩不转,就翻牌,重新玩。伊朗是哈马斯的金主,老美定然知道哈马斯的动向,以色列定然被蒙在鼓里。刚听《马斯克传》,艾萨克森认为,马斯克同乔布斯一样,具有扭曲现实的能力。
他们可以将一个极度不利于自己的逆境,迅速扭转为对自己有利,而且让众人相信这是真的,这也是杰出的引领者必备的素质。世界格局与政治走向照样如此。”
梅兰说:大学时候看过厄梅的《犹太国史》都不记得内容了。我说无解的中东问题,再多的学者警告也解决不了巴以冲突。
后来,山人转发了一篇“庐山真容”的文章,山人自以为客观,我却怎么看都像战队以色列。忍不住反问道:“文明世界是西方的文明世界?丛林法则放弃了吗?
上半年,博雷利还发表了花园丛林论了呢。我倒希望我们多看些书,就如对待巴以冲突,历史了解多了,也就有了自己不被别人带偏的观点。”
“世界的其他地方……并不完全是花园,世界上其他大部分地方都是丛林,而丛林可能会入侵花园”,这是博雷利的话。以色列屠杀巴勒斯坦人不是恐怖主义,哈马斯屠杀以色列人就是恐怖主义?
我印象里阿富汗塔利班也是恐怖主义,忽然有一天就变成了执政党,可见“恐怖主义”是有政治色彩的。民不畏死,奈何以死惧之。
后来,山人又发了一个秦晖《巴以问题的由来》的音频。
梅兰说:用两小时听完了这个。秦晖也算是比较知名的学者,但是这个很明显在为以色列辩护,多次提到中国苏联支持阿拉伯国家,特别是苏联支持埃及反对以色列,而只字不提美国和西方国家支持以色列,反复讲以色列建国得到国际社会认可,那有没有问以色列周边的阿拉伯国家愿意不愿意?虽然恐怖主义是世界公敌,但是不是因此就一边倒的赞同以色列呢?
山人说:“秦晖作为学者,必须有个人观点,应该理解。秦晖与沈志华关于抗美援朝的档案爬梳其实类似。他们只是想提出一种逻辑链条清哳的个人治学观点。应该批判辩证的吸收其治学理念。同理。向来的观点,转来的,是供开脑洞的。
要去意识形态,从人性角度辩证吸收。但凡是人,哪有一个是好鸟?雪崩来临时,没有一片雪花是无辜的。国内及苏联的观点,耳熟能详,漫天遍地,还用得着去复习吗?”
山风说:那不一样,不能因为要另辟蹊径而另辟蹊径。或许就是这个原因秦晖在清华是非主流,最后去了香港中文大学。
某兄@山人:我赞同,我们读书会或者讨论,其实不是为了重复、加深、进一步验证那些人尽皆知的观点,理想的状态是从不同的角度,层面去再解读,就像我们观察一个人,不仅需要正面观察,更需要围绕一个人360度去探究。
山人:他当然是影响太大不受待见被排挤走的。但一个学者能坚持个人学术观点也是难能可贵。而且做学问必得言之有据,史实确凿,为了独辟蹊径而去爬梳史实的独辟蹊径,恰恰是令人敬佩的。只有存在如他与沈志华这样的人,我们才不会盲人摸象。作为读书人,给当局背书,是可悲的
山风:希望每个人不要变成摸🐘的瞎子就好。我不赞同把读书人和当局对立。似乎读书人与当局对立就显得多高大上一样。其实这很悲哀的。
山人:不是这个意思。如果某个读书观点与当局的意识形态不谋而合,那也只是你个人的读书观点,读书,不需要站队。占领更多的观点高地,有更多元的审美视角,才是正确的读书观。
某兄@山人: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
山风:本来拿起书要读,突然觉得读那么多书有啥用?!不如养花养草更陶冶情趣,正好上午有空,去趟花市转转再说。
梅兰说:听完了,有点浪费时间,有倍速就好了。秦晖教授的2个多小时演讲,大多数时间再爬梳巴以冲突的前生后世,听下来基本与以前掌握的事实没有什么出入。即使他反对拿四幅地图说事,反问那些说以色列一直在侵占巴勒斯坦土地的人,怎么不提以色列几次返还土地的事。
大家有目共睹的是,以色列的国土越来越大,巴勒斯坦的土地越来越小;他前边说不提恩怨情仇单从这次事件看巴勒斯坦的袭击就是恐怖主义,但从他后边梳理的事实证明搞突袭是以色列经常干的事,所以我同意山风说的在为以色列辩护的看法;
从我听到的实情看,他提到张平并不是做顶尖学问的一顶一单挑,只是在找犹太人6%土地说法不对的由头时,认为张平把个人土地私有权,等同于国家土地所有权了;
说实话,从这个演讲中没看出秦晖在巴以问题上做的是顶尖学问,倒是有不严谨的个人好恶,比如由衷赞扬美国毫不利己专门利人地维护其他弱小国家的民族独立,而丝毫不提美国作为后起大国希望打破老牌帝国的殖民地及势力范围的内在动力。
时时不忘贬低苏联,比如说起1973年埃及以色列之战,说苏联任何时候都靠不住,无论是对朋友还是对敌人。
她随后补充道:“听了秦晖的演讲,我有个问题,巴勒斯坦为什么不建国?”
于是,山人转发了一个链接:巴勒斯坦为什么不建国。
我很认真的看了山人转的那篇文章,又忍不住生气了:“把巴勒斯坦不建国简单的说成巴勒斯坦不遵守181号决议,你不觉得这想法也欠揍吗?或者干脆人就欠揍。”
某兄转了一个“以色列:成人或成魔”的视频。并附带着说:力达村的历史(距离我们并不远)说明我们看到的所谓事实并不一定是真实的事实,是想让你看到的事实而已。
所以我们在谈论的时候,最好不要预设观点,比如弱者就是被欺负的一方,被打者就是该得到支持,施暴者就一定是恶魔,当然也不能因为以色列人是犹太人而一面倒向政治正确,带着预设观点和倾向性的讨论就会变得没有意义。
山人:是的。都不要为了自己认为自己观点正确,而去竭力维护试图建立道德制高点,进而打压驳斥另一方的观点。因为所有的事物都有两极,有阴必有阳,有正必有负,有所谓的对,必有所谓的错,但这个阴阳正负,尤其是对错,只是一种两极状态的表达,任何人无权界定什么是阴。
什么是阳,尤其是什么是对,什么是错。正确的态度是,存在,即合理。尤其是在讨论历史政治及学术问题时,以意识形态观点介入进而打击,更是弱智愚蠢的表现。
我又按捺不住自己了,说道:“当你频繁引用某一类视频的时候,你的观点已经暴露出来了,那么,非要求别人的认同吗?不认同就是打击?笑话!
尤其中东的问题,涉及到民族、宗教、政治、历史,错综复杂,凭自己浅显的那点知识,再多的认知也不全面,尤其目前的社会,你看到的往往都是信息茧里选择性的内容,单凭这点认知就自以为是,凭自媒体公众号的过滤器就觉得自己知天下事,不更弱智愚蠢吗?
当你只是借用别人的观点而并没有基于自己对历史、对局势更客观的认知时,请不要乱七八糟的视频都转发,当你们觉得任何不同于你的观点都是拿着“打压反驳”的高帽说事时,请不要再做这些无谓的讨论。”
梅兰:“今早赶书法课作业,然后一路小跑去上课,都没来得及看群内讨论,蛮热烈,主题蛮跳跃,有助于大家挣脱信息茧房。1861年,曾国藩创设安庆内军械所,“全用汉人,未雇洋匠”。
在爱林的文章里看到这段,想起秦晖演讲中居然把以色列不让自己境内的阿拉伯人服兵役,说成是阿拉伯人的特权,秦晖确实有为以色列辩护嫌疑啊。”
我说没有讨论,只是彼此看不顺眼的~~不如你去老年大学上课来的开心。
山风说:上午听了这个。想了解张老师怎么分析这篇小说的。看来必须依据文本分析。
我说茨威格是在1936年写《心灵的焦灼》的,那一年他经历了婚变,母亲去世、哥哥逃亡,自己颠沛流离,严重哮喘的绿蒂因是德国人而处境危险……茨威格原想把这本书名叫做《同情》,后来嫌它不够含蓄,改为《心灵的焦灼》,我记得梅兰发过她最早收藏的版本,叫《同情》,或者《爱与同情》。
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一触即发之际,茨威格写这部小说,除了清算自己的感情,启迪人的良知,自然还有更深一层的意思。历史的经验教训,尤其一战的经历使他认识到,沙文主义的狂热和排犹主义的情绪已经是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面对政治高压,排犹狂热,如何捍卫人道主义,均需过人的勇气和大无畏的精神……茨威格反战的呼声终归不被听到,第二年爆发二战。
茨威格是犹太人,某种程度上也是纳粹德国发动二战屠杀犹太民族的受害者,读茨威格不可能回避犹太人和纳粹政权的情仇恩怨,还有那一代的犹太复国主义者。
只是茨威格无论无何也想不到,在他死后不到一百年的时间里,犹太人在英美的扶持下不光在巴勒斯坦的地盘上建立了以色列国,还成了中东小霸王,用一种不比纳粹政权更温和的方式对付巴勒斯坦的阿拉伯人。
所有的历史都是智者对强者的战斗
——瓦尔特·拉特瑙
瓦尔特·拉特瑙是茨威格的朋友,犹太人,德国实业家、政治家,在魏玛共和国期间担任德国外交部长,鼓吹犹太人融入德国社会,在《昨日的世界》里,1922年,在他和茨威格会面后不久,拉特瑙被德国极右翼暗杀。茨威格说:随着这一悲剧的结束,德国的不幸,欧洲的不幸也开始了。
刚巧看到一篇还算客观的文章《给你看个不一样的巴以冲突分析》,梳理一下阿以冲突,其实也都是大家熟悉的历史。我一直认为每个人转发的文章也好,视频也好,都是被你认可的,在某种程度上也代表了你的观点(以下“作者说”与“——”后面的都是作者的观点,当然也是我认同的观点)。
作者说:“中国很多网友不喜欢巴勒斯坦,是因为巴勒斯坦信奉的宗教,而网友们支持以色列,是因为以色列是美国扶持的民主国家,并且二战时遭受过纳粹的大屠杀,博得了广泛的同情,并且我国很多先进武器的研发,也都有以色列技术输出的影子。”
作者说:“中东的事情难以说清楚的一个重要原因是这一地区冲突的形成是历史、政治和军事合力的结果,而国内多数人都不是很了解中东史,对中东冲突的由来基本上也是建立在“美国是中东搅屎棍”、“犹太民族是全世界最可怜也最可敬的民族”的认知基础上。”
作者说:“真是这样吗?我也不知道,但是我知道专著和新闻、历史资料和网络报道,那是大大的不一样!只是这年头,还有几个人看学者们那诘屈聱牙、晦涩难懂的学术著作呢?我常说,时政从历史中走来,脱离了历史单独说今天的时政是无根之木,根本经不起熟知历史的人一指头的推搡。”
——单独说今天以色列身处百战之地的英武,阿拉伯世界的窝囊,是不公允的,历史上的以色列是用恐怖主义手法作为建国的重要手段,而且犹太人并不具备居住在巴勒斯坦的历史合法性和道义合法性,以色列的建国纯粹是建立在历史机遇上、大国角力的产物。
——阿拉伯世界有自己的问题,但以色列也并不是正义之子的化身,就像这世界上的其他国家一样:
——每个国家都有基于自己民族和政府利益的考量,在基本遵守人类文明最大公约数的基础上,以自己国家的利益为第一优先,就是正义。”
——中东这个地方是不可能消停的,就算没有阿以冲突和巴以冲突,这块土地也注定纷争不断,因为中东是世界中心的中心。就像中国的河南——地处中原,连接四方,历来是兵家必争之地,所以历史上的河南饱受兵燹摧残,这也对当地民众的性格形成起到很大作用。
——中东亦然,无论以色列人还是巴勒斯坦人,都十分强项,既是邻居又是敌人,百年恩怨的拉锯战,还在继续。(我新买的书《敌人与邻居》)
梅兰说:“不要试图说服对方,只是了解同样的事对方是这样理解的呀,就不会互相看不顺眼了。”
我说本来只想摘取一些观点,但还是转发吧,一脉相承的文字才能完整表达作者的意思。没有说服谁的意思,只是客观呈现。作者有句话说的好:“时政从历史中走来,脱离了历史单独说今天的时政是无根之木,根本经不起熟知历史的人一指头的推搡。”
当然,还有这几天以色列高官的“彻底摧毁哈马斯”的誓言。当以色列国防部长宣称“废弃所有战争规则”时,世界上许多国家的人都在担心加沙地带会有更残酷的屠杀…会屠城吗?会如纳粹政权那样种族灭绝吗?不是纳粹灭绝犹太,是以色列灭绝巴勒斯坦。
“每个国家都有基于自己民族和政府利益的考量,在基本遵守人类文明最大公约数的基础上,以自己国家的利益为第一优先,就是正义。”无论历史如何变迁,不幸的永远是平民。
所以作者说:“正如今年已经33岁的巴勒斯坦歌手默罕默德·阿萨夫在自己的歌曲中唱的那样:一个人眼中的恐怖分子是另一个人眼中的自由斗士。”
再回到山人转发的那篇说阿拉伯人欠揍的文章里。
“如果不能理解阿拉伯人对181号决议的愤怒,那就想想中国人对《凡尔赛和约》将青岛拱手转交日本的愤怒,其实道理几乎是一模一样的:我家的东西,你们凭什么替我做主?”那么,@山人:你还认为阿拉伯人欠揍吗?
梅兰:“从头到尾看完了,一声太息。对那种只接受观点,不去了解事实的急功近利做法,确实很难让自己认同。”
我@梅兰:人们经常说没有真实,你看到的只是人家想让你看到的真实。可你为什么不多看、从各个不同的角度看,基本事实总是有的,你了解了支撑各种观点的不同事实,就可以知道到底谁掩盖了真实。不去尽可能接近真实,只轻巧地从观点里得出自己的观点,在我眼里就是急功近利。
梅兰说,海伦经常有真知灼见,夹河读书会,海伦有句话,深以为然。她说:“过去的远处的事看不懂,可以拿现在的近处的事来看。”就像你不了解巴勒斯坦阿拉伯人为什么反对181号决议,当你用堂正的中国人对《凡尔赛合约》对割让青岛的态度去看,马上就有直观的感同身受。
山风:“四点多看完,又睡了一会儿。感觉中东的事情远比俄乌冲突复杂。目前以色列断电断水断粮,加沙地带的百姓太苦,200多万人!爱因斯坦的话说的太对了。想起秦晖口口声声的国际社会认可,就来气。那个犹太复国主义思想的人赫尔茨。”
山风又说:这两天看茨威格流亡生活,看几页就看不下去,得喘口气去。要多看看作家的人生经历,才能更好的理解作品。
在茨威格《昨日的世界》里,对一战后纳粹的兴起,犹太人的处境,犹太复国主义都有详细的描述,如果认真读过那本书,对赫尔茨这样的犹太复国主义者也不陌生。就如我们对茨威格寄予深切的尊重那样,对那个时代的犹太民族也寄予深切的同情。
时过境迁,犹太在巴勒斯坦的土地上复国,又几乎是百年征战,造就了今天这个更残酷的局面,罪在巴勒斯坦?还是英美?和美扶持下的以色列?我们看过欧洲史,看过全球通史就知道,几千年来你打我、我打你,打开打去都是利益,国与国之间的利益,每个民族都在为自己的生存而战,甚至不择手段,谁更恐怖?
塔利班一直是我印象中的恐怖主义,忽然有一天塔利班就执掌政权了,赶跑美军。中东本来就乱,又不团结,只能说哈马斯目前有发动袭击的能力,却没有战胜以色列的能力,战火挑起来了,怎么止?屠城还是种族灭绝?道义何在?被哈马斯抓走的人质、加沙废墟中的生死谁来管?战火对任何一方的平民都是残酷的,而巴以冲突是比俄乌冲突更复杂的冲突,除了宗教与政治,还涉及到全世界不同国家的阿拉伯人和犹太人的意识形态的对立,就如昨晚爱林说的“ 巴以冲突这两天网友们又撕裂了”。海伦说的好:过去的远处的事看不懂,可以拿现在的近处的事来看。
我忽然想等我们把茨威格读完,是不是也可以深入了解一下中东了?梅兰说:“看历史和时政,让人很郁闷,在这个季节很容易抑郁,因为无能为力。看《马斯克传》让人有激情心潮澎湃。我这几天开车速度都快了。”
梅兰说:刚在《茨威格评传》里看到茨威格搜集名人手迹的作用,有张玉书研究发现的,也有茨威格自己说的:
——“茨威格在中学时代开始收集名人的签名(他曾经在维也纳条大街的拐角处,等候音乐大师勃拉姆斯从旁走过,就为了求勃拉姆斯为他签名),以后进而发展成为收集名人的手稿。早在中学时期他就已经拥有歌德、维兰特和贝多芬的亲笔签名,几十年后他居然拥有极为可观的名人手稿的珍藏,其中包括歌德青年时代的名诗《五月之歌》的手稿、贝多芬、莫扎特的手稿。谁也没有想到,这些手稿竟是他极为重要的学习材料,他从这些前辈大师手稿里看出精神产品千锤百炼、净化升华的冶炼过程,这些名篇如何从他们的脑子转移到纸上,由粗糙的毛胚经过增删润色、去芜存精,变成晶莹光润的精品。”
——“几十年后,茨威格在1935年伦敦《星期日时报》举行的书展上发表《手迹的意义与美》这篇讲话,热情洋溢地谈到,这些手稿是无价的珍宝:
——“没有什么东西能比得 上他们的手迹更精彩而强有力地证明他们的创造性的存在。因为在他们的手迹中我们看到艺术家最真实的面貌,在这里可以窥视到他们工作的最隐秘之处他们的 工作场所。”
——“茨威格谈到贝多多芬习惯于把他捕捉到的某一 乐曲的灵魂急速地记在纸上。“这匆匆写下的几行,在一定程度 上是原始的构思的雏形……通过手迹奇异的力量,人们可以突然看到平常看不到的产生灵感的瞬间……随着页页稿纸,我们激动地追索到艺术家工作时他整个灵魂所处的状态。”
未完,待续……
转载声明:本文转载自「雨中的了悟」公众号,搜索「gh_8e9c80cede74」即可关注,[
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