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中文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查看: 438|回复: 4

[读书笔记] 一期一会:茨威格《昨日的世界》读书会(之二)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23-11-2 09:42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前线论坛。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中文注册

×


我是在梅兰提议读《昨日的世界》一个多月后,在她们转而谈论艾萨克森的《马斯克传》后,才开始读《昨日的世界》的,那时,她们又开始测试自己的一生像谁了,梅兰始终如一是李白(不忘初心方得始终),我始终如一是雍正(一生劳碌),小s经历人生三种境界,最后一种境界是陶渊明(她说5年后的生活向往)。


我那是想,自己肩负责任并非全是为了工作,而是因为我们工作面对的是人,要对人负责,对人负责格外就会累,所以非等退休后才能过陶渊明式的生活。而我看茨威格《昨日的世界》前几章,感觉维也纳就如我们民国年间的北平,茨威格有点像王国维,守着自己的社会人文理想。


093835bnh25nhvidy4ynz8.jpeg

已经听完《昨日》的山人又开始说了:“关于欧洲文化的精华,似乎就在奥地利维也纳,象个文化伊甸园,估计也是他写这本书的最大动力之一。另一个动力是他相识的著名作家及其收藏的名家手稿。”


我说等我全部看完吧,才知道他写这本书的动力。那时,她们把《昨日》差不多都看完了,也发表了各自的观点,有关茨威格的话题似乎已然沉寂。


我是文本读者,在山人、恐龙都认为《昨日的世界》不值得再读一遍时,我开始在茨威格的文字里寻找终于能静下心来读书的乐趣,那是在忙碌一天后沉浸在文学作品中的意境,就如我们退休后向往的陶渊明。


而在我没全部看完时,我更愿意就文本中的一些细节展开话题而不是侃侃而谈(纳博科夫就是个细节控),就如我看到茨威格的中学时代有关报纸“副刊”的话题时,我觉得梅兰会喜欢,她曾经的梦想就是当副刊的编辑,还有茨威格喜欢的里尔克也是我那一年的喜欢,还有《副刊》的主笔圣伯夫,普鲁斯特写过一本《驳圣伯夫》。


我还记得里尔克勉强参军那段时间就跟茨威格在一起(档案室)……至少目前我看到的那部分,感觉茨威格一点不遥远,跟我们民国那段时间的文人经历有点相似,尤其在那个年代,文人墨客都是先在报纸上发表文章并被人知晓的,比如周作人、林语堂~~新自由报之类的,包括书里写的“徳雷福斯”事件,在追忆里都有大篇幅的记录和争论。


梅兰说:“我跟你关注的人不一样,我关注的是现代史上那些叱咤风云的人物,文艺副刊主编我没注意圣伯夫,我注意的是《新自由报》的副刊主编西奥多·赫茨尔——以色列之父,我为茨威格与世界现代史那些著名人物的交集鸡冻不已。”


我@梅兰:赫茨尔是犹太复国主义者。圣伯夫不是副刊主编,是常出现在副刊上的作家。茨威格笔下的许多作家确实都是那个时代西方文学的著名人物。但茨威格在柏林时也说过,一个年轻人要想学到真正的知识,最好是向那些愿意共同进取的人去学,而不是向那些已经负有盛名的人去学习。志同道合的热情会结出累累硕果。


这也是小宝的观点,她曾说她想选择年轻的导师,而不是负有盛名的教授。


我特别喜欢茨威格初到巴黎写的那段文字,在我读普鲁斯特的《追忆似水年华》时,巴黎曾给我无数无数的遐想:“如果你想生活的轻松愉快,那么你最好去巴黎,尤其当你年轻的时候。”


而茨威格在巴黎找的那个地方太好了,那里的每一块石头都叙说着法国的历史,魏尔兰、里尔克、絮阿雷斯、瓦尔莫、巴尔扎克、雨果、纪徳、路易十四、拿破仑、左拉…仿佛又开始了法国的文学史课,当然还有法国的大革命。


在我如梅兰那样为现代史上那些著名人物的交集鸡冻不已时,想起前几天谁说的了?茨威格在卖弄?那个年代,本来就是欧洲文人墨客最负盛名的年代,是卖弄吗?真不是的!不过,茨威格的确少年自负,少年成名!年纪轻轻就在文人圈里打滚了。


茨威格关于里尔克的那几页文字,也许可以作为他怀念以前的欧洲而最终弃世的一个理由:“就像一场森林大火把动物驱赶出自己最隐蔽的窝,让即使最不问世事的人,也再得不到安宁,得不到那种创作中酝酿、成熟、思考所需要的安宁。


所有那些诗人,在今天还有什么价值?”在我看到茨威格去巴黎后,实在按捺不住先又看了看结尾,他这本书写到最后,已经有放弃活着的想法了,大概的时间线:1940年写完,1942年自杀,1944年《昨日的世界》出版。


在我开始走进茨威格的昨日世界后,山人记起梅兰想通过《昨日》梳理一战二战的想法,而他认为刺猬哥只写了些皮毛。我第一次反驳了山人:“他并非写战争,但你可以看出战争对欧洲的影响,而且,我特别不喜欢你对茨威格的调侃,你不尊重他。”


那是我第一次指出山人对茨威格的不够尊重,尤其他反复说的“刺猬哥”,与其说调侃,不如说轻慢。梅兰也不认可山人的话,她说:我可没说通过《昨日的世界》梳理一战二战,我是说通过《昨日的世界》茨威格的亲历,获得一战二战的感性认识。因为关于那段历史在《全球通史》、《走向火焰》等书籍、电影纪录片里都有了解。


因为想尽早落地茨威格的读书会,梅兰还特意把我们的群名改成:天高云淡一叶知秋《昨日的世界》读书会。并且邀请另外两个朋友参加,新来的朋友(我喊他某兄吧)先来个自我推荐,说他读过茨威格《昨日的世界》、《三大师传》、《人类群星闪耀时》、《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一个女人一生中的24小时》、《巴西 未来之国》,都是几年前读过的,近几日重温一下,重点听听大家的解读和观点。


093835ggf6641ig6fin1ig.jpeg


为了读书会落地,梅兰也重新梳理了自己读过的书:《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一个女人一生中的24小时》、《同情的罪——茨威格中短篇小说选》,这些书她多年前都读过,只有《昨日的世界》才读,《人类群星闪耀时》也读好几年了,她说:“好在茨威格作品风格突出,基本能让人过目不忘。”只是群里忽然多了两个人,虽然都是老朋友,却是好久没一起读书了,我需要适应一下。


我说过我是文本读者,在阅读的过程中,我更愿意暂时忽略宏观感受而更在意细节,并顺着某个细节顺藤摸瓜,就如我看到巴黎最后一页时,看到茨威格在伦敦发现一个不是活着的诗人,威廉·布莱克,他最喜欢布莱克的一张铅笔画《约翰国王》,我一时好奇,就去找找布莱克这幅画,然后发现居然“豆瓣”里有跟我一样好奇的人也在找布莱克这幅画。可惜,没人给他答复,而我也一直没找到茨威格收藏的那幅《约翰国王》。


093836u7tip0a7ygks91h2.jpeg
093836avwv9lj9hjo8alzo.jpeg
093836ngo4xygkho3zddy0.jpeg
093837jb4zuonv4mvovuvi.jpeg

当然除了威廉·布莱尔,还更多的知晓了那个时代欧洲的文化和欧洲的作家、艺术家、音乐家,如梅兰那句话:我为茨威格与世界现代史那些著名人物的交集激动不已!然而茨威格笔锋一转的写到:“艺术能使我们每一个人得到满足,但它对现实却无济于事。


而世界很少关心文学家们的一些表现,它依然走自己险恶的路。”1914年一战爆发,在战争的最初时刻,茨威格所有关于文学与艺术的梦想,都笼罩在战争的阴霾里了。


一战爆发后,大概是1916年,他和里尔克同在军营里服役,我想起那年看《里尔克传》里有这样的情节,那时茨威格负责一些文字性的工作,军事档案馆,相对比较轻松(但随后还是想办法离开了)。


“战争永远是樊笼”,里尔克对他说,眼前的战争无论对里尔克还是茨威格都是一场世界浩劫,邪恶透顶,面对这样的邪恶,没有哪个真心爱国的人可以自欺欺人。


093837eraey49joz4yfwjo.jpeg

所以我赶紧又去翻那本厚厚的《里尔克传》,把他参军时与茨威格有关的文字找出来,他们那时都在维也纳军事档案局工作,协助撰写战争史,其实说白了,就是根据上峰的命令,为战争爆涂脂抹粉,羸弱的诗人承受不了军事单位的铁律和艰辛,最后也想办法离开了,那时,里尔克因为那首《旗手》的诗而无法反对这场战争,但他的反战情绪无所不在。


顺便看到书里提到的“凡尔哈伦”,就是茨威格翻译诗歌的那个比利时诗人“维尔哈伦”,他们共同的朋友。

093837vgv9kwz2lg8o9eow.jpeg

梅兰看到茨威格提《约翰·克利斯朵夫》时就想要看看那部书,她说年轻时买过那套书,淡黄色软皮,不知道存哪了。罗曼·罗兰的《约翰·克利斯朵夫》我也是上学时看的,当时4册,早忘讲啥了,有点冗长。


但我以为梅兰会看里尔克,相比茨威格,里尔克更敏感,更神经质,一生居无定所。


茨威格中学时就喜欢里尔克的诗,虽然里尔克只比他大6岁,但在成年后,感觉一直是茨威格在照顾里尔克,无论在经济、社交,还是名望上,他都比里尔克优越。里尔克就是一个需要女人呵护的孩子。


梅兰说:“我看茨威格和里尔克一起在修道院门外等着瞅门缝,茨威格感到异样看过去,发现是里尔克在远处看他……很感动,时时回味;看到里尔克居无定所,对处境的惶恐那部分,我都粗略看过,不敢让眼睛和心停留,让自己难过。”我前几年读过里尔克的诗与传记,与梅兰一样的感同身受。


093837vhh7jh8g88lcg91j.jpeg

我说过我是文本读者,在我和梅兰交流《昨日的世界》时,只要是我们喜欢的文字,哪怕细枝末节也会心动不已。茨威格把我们都熟悉的那些作家拉近,就如忽然把你远方的朋友带到眼前,让你看他的眉、他的眼、他的一颦一笑,甚至他排解不开的苦难。


山人这时开始听茨威格唯一的长篇小说《心灵的焦灼》,他一叠声的说:“太魔怔了,在心理描写上,可以说无人能及,简直是文字魔鬼!心灵捕手,灵魂猎人!”然后又颇为懊恼的说:“有些地方禁不住比较,弄不过他。”


难得山人佩服一下茨威格,说自己弄不过他,所以某兄@山人 说:“茨维格对女性心理的描写在《一个女人一生中的24小时》里达到了顶峰,推荐你看看,细细体会。”我不知道山人听没听完《心灵的焦灼》,那个24小时的短篇也没见他提过听后感。


可惜,9月16日《昨日的世界》户外读书会落地之日,我因父母生病住院而匆忙返乡,老爸住RICU,老妈在急诊留观,各种焦虑不安让我那几天无暇读书,甚至她们各自在读书会上的发言都没细看。梅兰提议读书会后愿意响应的写个作业吧……似乎也没看见谁写(后来山人写了一篇作业交到不二写作群了,收获一堆赞美,忍不住@每一个夸他的人,)。


093838rzgvpj8ewz8vx8e2.jpeg

后来梅兰读了《三大师》,意犹未尽,想起那天的户外读书会因事先几位不在烟台或临时有事外出,没能获得全面交流而深感遗憾。她说:“我们把昨天做个热场,9月余下的时间继续读茨威格,争取再交流一次?”


海格率先响应,因为她才读了一半,《三大师》也没读呢。山风+1。就连山人也说应该把茨威格所有的书都读完,再系统开一次关于他作品的读书会。


“《昨日》只能探寻到他自己的心路历程与心灵轨迹。”山人说:“回去路上和如石交流,这种户外读书会只要天气允许就应该一直坚持下去。绿色天然,随意放松,每人带把小折叠椅及食材,简单凑一桌,不囿于小节,全天候的大自然的环境与空气,何乐而不为?”


093838t85te7ofeded8q85.jpeg

梅兰说:“之前默认大家过去或多或少都读过茨威格的小说,昨天发现山人、如石、山风之前都没接触过他的小说。”山人也只是最近听读过《人类群星闪耀时》、《心灵的焦灼》、《一个女人的24小时》。


所以梅兰想继《昨日的世界》后,把茨威格余下的作品也读了,比如《三大师传》,海格问《三大师》的版本有推荐的吗?梅兰说哪个版本都行,因为作者和内容都是一样的。她个人不太喜欢上海译文申文林译的版本,觉得把茨威格译成这样实在罪过。


张玉书翻译的应该不错。不如就根据茨威格回忆录里提到的作品买几本吧,她的版本太老了,连名字都不一样。以前的集子没有茨威格最后的小说《象棋的故事》,他的小说集《同情的罪》里,除《象棋的故事》外其余中短篇基本都包括了。


093838r7ui2dsejddvd5pe.jpeg
093838titaris2ir02skrs.jpeg

就在大家相互商量买哪个版本时,山人想起如何回答梅兰关于听读容易漏掉所谓细节的问题了,赶紧说:“之所以感觉听读效率高,是因为关于这位作者,我只吸收有用的,就是一种漏斗效应。字里行间的细节,我不感兴趣。


同样适用了悟说我读二手书的问题。当然,我之所以纠结你们没开乔伊斯、卡夫卡读书会,是因我没有参与进去。”


梅兰@山人:“嗯嗯,漏斗把金沙漏下去,留下石块。”山人自然不喜欢梅兰说他把金沙漏掉,留下石块的话,他说他“希望通过读书会,创造一种对某个作者的沉浸式体验,找出对他真正有用的东西。西方文字本身就是二手书,去逐字逐句,本身就是误读,因为过了译者的手。


去品读气韵、锋茫、智识即可。如果认为我在故作高深或装大个,可以无视,真正厉害的地方,藏也藏不住,无关紧要处,去挖也没用。”他甚至高喊:“放马过来!”梅兰笑道:“没说你高深,只说你需要石块架构。”


我那段时间身累心累,也没怎么关注他们读茨威格,我是9月19日半夜返回烟台的,几天之后,老爸从RICU转到普通病房,老妈最后一项检查做完了也还好吧,需要一段时间慢慢恢复,知道父母病情好转的消息,我这紧绷的心才放了下来。


刚好有天晚上小宝打电话说张意老师给她们上课了,很温和的小老太太,开口就说孩子们好,小宝说她居然叫我们孩子们,瞬间泪目。张意是张玉书的女儿,小宝今天对她印象很好,尤其那句“孩子们”让她很感动。


所以晚上回家又找找茨威格的书,发现又有一本《昨日的世界》,史行果翻译的(三联那本舒昌善译)。发现里面许多划线,应该史译本是小宝读过的吧。另外,我发现除了那本《一个女人一生中的24小时》和《三大师传》,我还有那本《心灵的焦灼》,只是一直放在卫生间的书架上,被水泡得不成样子,呜呜😭,梅兰海格见了该批评我了,那本《群星闪耀》一时没找到,记得读过一半丢下了。


093839y68gi1pep0h0s7lp.jpeg
093839ykhrwlztzwfktsss.jpeg
093839kzi921voo9vy3py5.jpeg
093839yu2oqnigzg2270nn.jpeg

大体翻了翻,两本短篇小说集里的不同翻译,有梅兰说的《象棋的故事》。只是最近事多心累~~很疲惫的感觉,可能静不下心来读书,如果梅兰还想开一期有关茨威格的读书会,能不能放在10月?估计那时许多书我都读完了,包括400多页《心灵的焦灼》。《心灵的焦灼》沉樱(台湾)译为《同情的罪》。


《心灵的焦灼》是长篇小说,梅兰开始以为是短篇,她说当时在三联APP听茨威格的小说选时听到《心灵的焦灼》,听着是《同情的罪》内容。另外,我又推荐一本茨威格传记《不知归处》,记录他晚年流亡岁月,张玉书的《茨威格评传》,可以解读他的昨日世界,还有《茨威格的读书随笔》。这么多年来,我一直很喜欢看作家写的读书笔记。


093840gpg66qxbqxtthtap.jpeg
093840pxfozqq979qooqo7.jpeg
093840fnvz1zqppq6jskpn.jpeg

我也仿佛只在那个时候,才开始真正的读茨威格,那天是9月21号,父母安好,很快就可以出院回家了。那天,当当的《茨威格的流亡岁月》来了,作者说:“世上还有另一种备受瞩目的人,他们虽然不是天才,却像是强效的透视镜,折射出历史上的重大时刻。”


想起前几天,有人说茨威格没啥太高深的思想,只是个作家,而不是思想家。我笑了笑,没说啥,其实对我们许多读者来说,需要的不是思想家,而是好的作家。


就如上面这句话,茨威格不是天才,却折射了他那个时代的欧洲。他见证了那一代的欧洲,动荡的欧洲,并记录下来。从他在中学时认识的作家开始,几乎欧洲半个世纪的文人学者,他都熟悉,如果我们对欧洲文学感兴趣,总能在他的文字中看到自己喜欢的某一个作家,比如里尔克,比如乔伊斯,当然还有他最爱的罗曼·罗兰。


在我看到他在瑞士遇到乔伊斯的那段文字时,忍不住想去《乔伊斯传》里找乔伊斯在瑞士遇到茨威格时是什么感受。乔伊斯那么穷,时刻没钱的状态,应该茨威格没少资助他。还有他对一战进行两年半时前后方的描写,简直就是今天的乌克兰。


梅兰说:“所以我现在喜欢看《昨日的世界》,而不是茨威格的小说。因为后者可以属于任何时代世界任何地方,前者只属于他那个时代的欧洲。”


最喜欢茨威格的某兄@梅兰 说:“我们都知道茨威格是位了不起的作家,可以说文笔几乎无人出其右,他也是我最爱的作家,《昨日的世界》也是我最爱读的书之一,反复读了好几遍,做了很多标注。


但我也一直在想,茨威格的好,几乎是显而易见的,那他的局限性在哪里?我一直觉得带着批判性的思维去读书更有价值,我们一起读一本书,一个作家,其目的除了找到共鸣,从不同角度解读作品之外,我们也需要探究作品、作家的局限性。


茨威格其实就是一位蛮有争议的作家。首先,我臣服于他的细腻文笔和内心刻画,也感动于他的世界大同思想,但就作品的深度和价值和影响力来说,茨威格距离“三大师”还是有巨大差距的,他比较有名的几本书,在文学史上其实也只能算是小品文。他的回忆录,其实算不上严格意义上的历史书,只能算是个人的历史观察和记录,带有主观色彩。


如果看了他最后一本书《巴西,未来之国》,你会觉得他是一位过于理想化、浪漫、完美主义的人,他只看到了巴西社会的一面,或者说他愿意看到的一面,而将巴西社会看作是理想社会制度的典范。


梅兰说:“这个提议非常好。我一边读也一边想,他的胆怯、逃避是不是犹太人的基因所致?看到他笔下一战两年半前后方的奥匈帝国所见所闻,尤其战后的奥地利德国的急剧贬值,想起二战后的上海和《太平轮1949》。


看了《三大师传》,我知道了巴尔扎克为什么能有那么宏大的架构,他是小说界的拿破仑。每个作家能写出自己的擅长的领域,并被我这样的后世的读者看见,是多么大的幸运和快事。《昨日的世界》就是茨威格带有强烈主观色彩的个人亲历,在我看来,它的魅力也在于此。”


对梅兰这个说法,提问者并不很认可,他说:“求同存异吧,带有个人色彩的历史回顾,其实和小说差不多了。”梅兰反问:“《昨日的世界》不是自传体小说?”他说:“算是吧,回忆录,和小说还是有差别,《人性的枷锁》算是自传体小说吧,因为作者并未以角色出现在作品里。”


梅兰说:“就冲这个提议,我打算再读一遍《昨日的世界》,回顾一下阅读过程中的遗憾,看看能不能归纳起来。”


如石在读《灼人的秘密》,他说茨威格写一个儿童的成长,心理刻画细腻细密。最感动的是文末处母亲的自我救赎与儿子的无声和解。这个世上所有人都像是孩子在慢慢成长,也都是在不知所以的那一刻突然成人。懂得和解便没有咒怨,没有憎恨,没有过不去的坎儿,这是成年人的及格线。


这时山人才想起来他听读的那个《心灵的焦灼》原来不全。当然这无碍于他发表自己的观点:“现代寓言,例如博尔赫斯、歌德、莎士比亚、卡夫卡的寓言写作,绝不是简单被人掌握的。


他需要在人阅读时,调动起一生的情感体验,来进行另一种创作,这样才可以进入他们的作品。而好的作品,又可以有无数种不同的进入,又因为作品本身就是一个无限的过程,所以读者是不可能抓住它的。于是,阅读只能是,也永远是一种无止境的运用。”


山人说的云里雾里,索性不仔细看了,放在上面供他自己欣赏,如石那段时间还在闲读巴恩斯《没什么好怕的》,其中有两句话让他想起在夹河公园的读书会。


一,在我们学校的九百号男生中,大约有一百五十个是犹太人。总得来说,他们似乎在社交和着装上都比我们高级~(作者的父母都有轻微的反犹情结)


二,那诗就像心脏血管一般跃动着含糊的歧义———模棱两可,模棱三可,模棱四可。(山人的不二说,又不一,或不三。)


我一面奇怪如石怎么开始看巴恩斯自传了,一面摆弄我新买的那几本茨威格书。尤其推荐张玉书的《茨威格评传》,可以和那本《流亡人生》更深入了解茨威格的人生,还有他的离世。其中张玉书的这段话,也许算比较客观的解读了。


093840h0z50r4ggyrkgkml.jpeg

一向不说话的胖子说:“我觉得这就是他自杀的根本原因。作为一个老欧洲传统的知识分子,自身价值的破灭是最根本的打击。“给梅兰提议的某兄也说:“我也同意,希望的破灭大于肉体的折磨,他期待的世界不会再来,他的价值也就不存在了。


这让我想起最近自杀的习瑞,精神死亡随之而来的就是肉体的消亡,特别是对于茨维格这样的理想主义者。希望越大,幻灭越痛苦”


093841p33odzu3662tabzr.jpeg

胖子说:陈寅恪在王国维自杀后,一天晚上在清华园与吴宓深夜长谈,吴宓觉得,自己面对旧理想和新世界,就像左右双手分牵二马之缰,双足分踏两马之背,“二马分道而驰,则宓将受车裂之刑”。


陈寅恪则安慰他说,这个时代的读书人,必然面临痛苦,“凡一国文化衰亡之时,高明之士自视为此文化之所寄托者,辄痛苦非常,每先以此身殉文化”。几个月后,陈寅恪在纪念王国维的《挽词》小序中说:“今日之赤县神州值数千年未有之钜劫奇变,劫尽变穷,则此文化精神所凝聚之人,安得不与之共命而同尽?”


我说是的,东方“好死不如赖活着”的人生哲学,和茨威格这个地地道道的欧洲人无缘。他不是战士,没有一颗坚强的心,他是一个正直的作家有良心的作家,但在现实的生活中,他找不到平衡!王国维之死,基本上也是这个原因,一个是由于人文主义理想的破灭,一个是由于中国传统文化的衰亡。


是的,他们都属于昨日的世界,是人文理想主义者(但绝不是投机主义者!)。在《蒙田》中,茨威格这样写道:对一个不愿为这样的时代而丧失自己的人性的人来说,一切一切的问题都归结于一个唯一的问题,那就是,我怎样保持住我自己的自由?


尽管有种种威胁和危险,我怎样在党派的癫狂行为之中坚定不移地保持住自己头脑的清醒?我怎样在这种兽性之中保持住良知中的人性不至错乱?我怎样摆脱那些由国家或者教会,或者政治违背我的意志强加于我的种种专横要求?


从相反的角度讲,我怎样坚持在我自己的言论和行动中走得不比最内在的自我更远?我怎样摆脱我自己的仅仅只能看到世界某个角落的小天地?我怎样不去迎合那种受到控制并由外界发号施令的规范?我怎样在面临危险、面临罕见的疯狂和面临他人的利益要被牺牲的时候,保持住我自己的心灵,以及保持住只属于我自己的用心血换来的物质?


我怎样保持住我自己的身体,自己的健康,自己的思想?我怎样保持住自己的镇定和自己的感情?


这与其是蒙田的反问,不如说是茨威格反问自己:如何在现实的屈辱与命运的打击之下保存内心最初的坚定,那个最内在的自我。甚至从罗曼•罗兰那里,茨威格也感觉到了他对世界结构的脆弱充满悲哀。“艺术能使我们每一个人得到满足,但它对现实却无济于事。”


茨威格认为作家本应是“人类一切人性的维持者和保护者”,可是世界是这样的无边,要到哪里去呢?退回到自己的内心且保持沉默么?在一战中,他的确是这样做的,但是在二战中,这无疑是一种奢侈。


可是人又总得有条出路啊!

可是如果无路可走呢?

如果世界是如此绝望呢?

如果有关世界的信念已经毁灭了呢?

……

预感黑夜即将来到,

并不使人苦恼——它使人如释重负!

细察人世的纯真乐趣

只有不再追求的人才能知道,

他不再自问,取得过哪些成功,

他不再自怨,错过了多少事情,

步入老境,就是他泰然开始

告别人生。

对前路的展望从不会如此明澈开朗,

除非已被离别之光照亮;

人们从不会如此珍爱生命,

除非已蒙上断念的阴影。

——斯蒂芬•茨威格《最后的诗:六旬老人致谢》


他曾说过:我们岁月中每个小时都是和世界的命运联系在一起的。我们远远超出了自己狭隘的生活小圈子,分享着时代与历史的苦难和欢乐,而从前的他们只局限于自己的生活小圈子。


因此,我们今天的每一个人,纵然是我们同类中最微不足道的人,也要比我们祖先中最睿智的圣贤了解现实胜千倍。不过,我们却没有从中占到什么便宜,而是完全为此付出了代价。

看完这些,回头再看《昨日的世界》扉页上莎士比亚·《辛白林》里这句话:我们命该遇到这样的时代。不胜唏嘘!那是茨威格被彻底击碎的理想!


093841hsr7e9see791a7o7.jpeg
文学对照着那个时代的历史读,会更有感触。就如梅兰最初想在昨日的世界里对照那本《走向火焰》。

刚重又看了那段1914年战争爆发时期的文字,因为茨威格反复对比1914年一战爆发和1939年二战爆发时人民的反应,更理解了他为什么等不到战争结束就宁愿自杀了,因为他对上一次大战所带来的一切失望记得太清楚了。

恐龙说,可那么多犹太人都在努力的活着,二战期间有一半的犹太人都死了。我@恐龙说:一战时犹太人还没被清洗,二战时希特勒对犹太人的清洗简直就是种族灭绝,作为说德语的奥地利人,茨威格长期过着一种世界性的生活,让他一夜之间突然憎恨另一个世界,他做不到的,“因为那个世界就像我自己的世界一样,也是我的家园”。


如果茨威格不是奥地利人,而是英国人,或者法国人,他或许就不会有这么多的矛盾和挣扎。他决心要当一个世界性的公民,而不是一个国家的公民,他坚信欧洲必然会统一…但现实却是欧洲四分五裂。


093841pf4tfvkv4f6v7q1m.jpeg

093841gxc2zzz8ltooq8z2.jpeg


龙姐不为所动,她说欧洲打了几千年了,哪那么容易统一(她总之不喜欢这个人)。梅兰认为把茨威格之死与王国维之死相提并论,讨论越来深入了。把茨威格与王国维放在一起,这是胖子的观点,茨威格的昨日世界也是王国维的昨日世界,宁愿失去,也不苟活。


而当我终于看完《昨日的世界》,从希特勒入侵奥地利,并最终向英国宣战的那部分回忆,是茨威格最悲情的文字,信仰的破灭,让他没有信心经过“地狱或者炼狱”走向战争后的那个新时代。就如他在文章最后写的这样:

因为实现欧洲和平统一的愿望——我四十年来把自己的信念所赋予的一切力量都奉献给了这个在我内心深处视为使命的愿望,已成泡影。我害怕人类互相残杀的战争甚于害怕自己的死亡。


欧洲,我们为之奉献一生的家园遭到的破坏远远超过我们自己的生活。有一点不同的是,一个新的时代开始了,但是要达到那个新时代,还要经过多少地狱和炼狱啊。


093842kjj7ilrqd1arjjxj.jpeg

未完,待续…



转载声明:本文转载自「雨中的了悟」公众号,搜索「gh_8e9c80cede74」即可关注,[阅读原文]。

发表于 2023-11-2 11:15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都是根据我们一期一会读书会前期的聊天记录,也就是讨论整理出来的,各种观点的碰撞,回头看看挺有意思的。

点评

值得记录。 这样的网上座谈,各自发表观点,更是真实的火化的碰撞。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23-11-2 11:24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23-11-2 11:24 | 显示全部楼层
雨中的了悟 发表于 2023-11-2 11:15
都是根据我们一期一会读书会前期的聊天记录,也就是讨论整理出来的,各种观点的碰撞,回头看看挺有意思的。 ...

值得记录。


这样的网上座谈,各自发表观点,更是真实的火化的碰撞。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23-11-2 13:01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书要这么读吗?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23-11-3 09:56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好深奥,看不懂啊~
我还是适合追星,八卦,狗血的低级趣味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中文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烟台前线 ( 冀ICP备13012704号-1 )业务客服客服001 客服002

GMT+8, 2024-12-27 02:26 , Processed in 0.057620 second(s), 23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