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人具鸡黍,邀我至田家。
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
开轩面场圃,把酒话桑麻。
待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花。
_____孟浩然《过故人庄》
九月底,正是秋高气爽,温风不燥,阳光明媚时节,适合出游,会友,和聚餐。热心的小凡姐拉拢几个兴趣相投的姐妹到农家小院吃大锅饭。
有位虹姐在莱山区的繁荣庄租了农家小院,拾掇的文艺又温馨。小凡姐去过一趟,吃了蒸大包子,大炖菜等农家饭后,念念不忘,所以以一人之力,组织了这场秋天里的“农家乐”聚会。
虹姐住的和我不远,顺路捎我去小院,我们第一次见,虹姐在车里看到我走过来,主动开车门打招呼,说:“我猜是你。”
我问:“怎么认出来的?”
虹姐:“看过你写的文章,感觉气质像。”
这就是同声相应,同气相求的的感念力。
虹姐带着大框眼镜,蓬松的齐耳短发,不施脂粉,衣着是宽松的棉麻衣裤,一种闲适的日系森女风。
到了繁荣庄,虹姐租赁的农家小院在村子外围,院子的外面没做任何改动,和普通的民居一样。门口方寸之地也开辟成了小菜圃,种的香菜等日常用菜种。
院里正中支撑的防晒棚,在院子里的活动不受天气和阳光的影响。周边墙上手绘的稚趣图案,墙角檐下种的普通花草,一蓬蓬,一簇簇,长得泼实又生机勃勃,和院子一样,质朴而有一种茁壮的力量。
屋里又是一番气象,正屋进门先是一张小桌,摆放的彩色棉麻围巾,后窗外面正对着丰收的庄稼地。窗前是皮质沙发和桌子,墙上挂了很多色彩明快的画。
我最喜欢一进门酒柜上挂的“睡莲”,油画一般细节比较粗糙,只能远观,不抗近看。但是这幅睡莲却是笔触细腻,就算细看也是运笔流畅圆润,色彩清晰,越看越好看。
细看,哦,原来是丙烯画。
我问虹姐:“这屋里的画是买的吗?”
虹姐:“是我一个特别要好的闺蜜画的。”
所谓人以类聚,你可以在一个有趣的女人身边发掘出无数个有趣的女人。
东屋有炕,连着东厢房的厨房大锅,大锅烧火做饭。大炕最适合人体生理需要了,那些养生的加热床垫,祛湿的药品保健品,不如这烧的暖呼呼土灶大炕。
躺上去睡一晚,什么湿气,腰酸背痛,腰肌劳损,身体疲劳都能能缓解和消除,民间几千年的智慧可不是浪得虚名的噱头和摆设。
炕上叠放的被子。
墙上挂的风景画,风格细致婉约,应该是出自同一位女画家之手。
西面屋子设置成茶室的用途,炕上小桌置放古琴,墙上供奉的绿度母和白度母的唐卡。再旁边挂了一副青绿山水国画。
我和虹姐到的最早,虹姐烧水泡茶,我们先喝茶聊起来,问起虹姐这个小院什么时候置办的。
虹姐:“我今年春天才租的房子,租金不贵,但是重新做的整改和配套花了不少钱。”
我问:“准备自己玩还是做经营用?”
虹姐:“本来计划是自己做消遣和度假用。但是朋友知道有这么个院子,想过来做假期玩耍,家庭聚餐,或者单位团建,都建议我收点费用,起码能维持小院运营。”
我说:“我预感,这种回归田园的风尚会慢慢流行开,在城市生活,在郊区村里有个院子,再有块地,成为一种今后社会发展的大众精神需求。人终究是要有归属感,而土地是最好的归宿。”
很多租了村里民房做民宿或者工作室的用户,大都大刀阔斧的改造过,完全变成了另外一种格式,风格和气象。而虹姐的小院落,除了内部的摆设和装饰,房子和院里都维持了原本农家的样子,并没有做任何的改动和变化。
虹姐想让到这个院子里的人,能找到故乡里,记忆中,在家里小院和父母家人一起生活和成长过的痕迹和印记,那是远离故土后,无法皈依的心灵飘摇。
小凡姐到了,打电话联系我们出去搬东西。她大包大揽了今天聚会所有的食材饮料物品购置,甚至借到了烧烤炉,准备的烧烤碳。
我们把小凡姐赶早市买的食材搬进院子里,开始一样样的整理。
小凡姐买的各式海鲜,地瓜芋头花生小南瓜苞米,肉和鸡翅在家里切片加调料煨好,拿过来现场串串。
我们一边串肉串一边说:这大块的肉,真是实打实大口吃肉,两串肉就饱了。
房东大姐抱着柴火过来烧灶台。每次小院有聚餐活动,房东会过来帮忙,比如包包子,炖大菜,烧火之类的技术活。虹姐表示本来计划今天蒸一锅包子,但是小凡姐坚持要自己准备所有的食材,她只能作罢。
随着参加聚餐的女士们纷纷到齐,大家一起动手,烧烤炉火生好,穿好的肉串放进烧烤,洗好海鲜芋头地瓜上大锅。随着炊烟袅袅升起,大锅饭的香甜气息充盈着这个小院落,人间的烟火气也弥漫开来。
饭菜做好,出锅上桌。院里餐桌上摆放着煮好的,地瓜芋头南瓜玉米花生“大丰收”,两盆海鲜拼盘,烤好的肉串鸡翅,满满当当,琳琅满目,馋涎欲滴。
大家入席,各就其位,饭前规矩,拍照录像一条龙程序走完,然后就挽起袖子,甩开腮帮子,开吃。
老话说天公作美,我们聚会那天是这一年里最好的一天,阳光明媚不热烈,秋天清凉但不冷清。
在农家小院的遮阳棚下,大家推杯换盏,大快朵颐的吃肉喝酒,笑声飞出了小院,感觉隔了几条街都能听到这帮女人们的欢声笑语。
多幸运生在一个太平的年代和国家,女人们有了走出家门工作,交际,以及娱乐,游玩的机会。
中年以后,会觉得有兴趣相投,见解相近的同性朋友真好。不需特意的打扮和修饰,也不需要虚与委蛇,刻意逢迎。这个年纪的人,气场和不和,只要打眼就能感应出来,再交谈几句,更是心知肚明,了然于胸。
太多离开村子去城市工作和讨生活的人。最早一批到城里的农村人现在已经过了半百,故土远离的这些年里,随着父母长辈的苍老和离去,他们成了没有根基的人。
什么叫故乡,祖祖辈辈埋葬的地方,所以叫故乡。
七八十年代的人的成长烙印,应该是大同小异。小时候街头的疯跑打闹,跟着家长到地里做力所能及农活的应付和委屈。
最向往的事情是赶大集,能看到丰富的物品,还有熙熙攘攘那么多的人。买不起很多东西,总要买一样,或者发卡,或者贴纸,或者小零食,证明我来过,我看过了热闹,我见识到了在我的世界里能看到的繁华,很满足。
张嘉佳有篇小说《云边有个小卖部》,是一个从小镇走出的青年,在城市里郁郁不得志,被相依为命的外婆拉回家乡,重回故土的故事。
离开故乡的人究竟有几个人能在外面找到了归宿,实现了少年时候的梦想和愿景的呢?年少时候,以为自己长大后会是盖世英豪,但是后来发现只不过是芸芸众生中的一棵小草,既没花香也没树高。
只是自己心里的不甘,苍老暮年之后会不会如同雨天的风湿一样,会时不时的隐隐作痛。
曾经不知道天高地厚的莽撞少年,以为家乡的风土支撑不起自己飞翔的翅膀,家里的小院子限制了向往世界的眼界,向往那些高楼大厦,和灯红酒绿,也想象过自己会意气风发的样子。
闯的出去,回得了家,才是硬邦邦的活法。
原来这世界上很多事情,不是你有计划、有毅力就能做到的。我们都得承认自己只是个庸才俗物这个现实。
故乡每个人都有,可惜对于某些人来说,故乡真的只剩下故乡了,不是再也回不去了,那个守候你的人已经不在了。
有本事你别回来,没本事你就回来吧!
现在的人越来越想有个小院子了,就算没有小院子,在狭小的阳台,也要打造一个小花园。有没有想过,在被忽视和遗忘了很久的故土家园里,还有曾经出生和成长的小院子,已经荒废和坍塌到自生自灭,无人在意。
云边有个小卖部,是小时候的生活印记,成了年华老去后回忆少年时代的缩影。
云边也有个小院子,是在鳞次栉比,接踵摩肩,车水马龙的城市生涯之外精神上的寄托和心灵上的慰藉。
建筑家梁思成说:对于中国人来说,有了一个自己的院子,精神才算真正有了着落。
城市生活是红尘滚滚,小院生涯是与世无争,自成一方天地。
农家的小院,出门是风吹麦浪,闭门是归隐田园。
每个小院子都是一个半封闭的小空间,一个盛放心绪,放飞自我的世界。
在这个独立空间里,可以一人一世界,一花一菩提,平心静气的读书饮茶;可以呼朋引伴,肆意的嬉笑打闹,而不需要考虑影响周围的感受。
就好像我们这群闹起来能顶几千只鸭子的女人们,饕餮着满桌的海鲜肉食,五谷杂粮,这是活跃的生命气息,也是热爱生活的美好向往。
吃饱喝足,大家一起把餐桌收拾完,剩下的肉菜打包。
生活是要享受,但是绝对不是浪费,人的福气有限,此长彼消,不克制的浪费是在消耗人生的福报。
惜福就是惜物,每一样物品都不是轻易来到你面前的。
每一次的珍惜和自律,都是一次自我的修行和完善。
饭后下午,大家在屋里茶室喝茶聊天,欢愉嫌时短,不知不觉,一天吃喝玩乐的时间过了大半。大家在互相道别后踏上了回家的归程。
在夕阳里的村落像个安静的,等待着归家孩子的老人似的沉默着。
早年记忆里,傍晚的时候,应该是村里热闹的时候。下地的人,下班的人都回家做饭,到处炊烟升起,饭菜的香味在房前屋后环绕。
但是现在村里真冷清,中年人都少,何况青年,村里剩的多是老人,在余生不多的岁月里,静默的等待着最后的入土为安。
人生愿景,有个小院
不拘多大,不要多讲究
盛满对生活最切实的期盼
是人间烟火气息的弥漫
是一个人独处的清欢自得
是呼朋唤友共赴的愉悦
是凭山听海的自然之悦
是春生夏长秋收冬藏的感悟
是白天黑夜交接的转瞬
是青葱岁月到年华老去的一场时光
唯有如此
才是中国人该有的院子
转载声明:本文转载自「盛乔艺旅」公众号,搜索「gh_3afedf7d7d6d」即可关注,[
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