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隋建国
我们官道镇地处栖霞、招远、莱阳、莱西四县市交界处,其民风习俗有胶东的代表性。地域不同,习俗既有略同,也有差异。习俗是民族文化的结晶,是劳动人民为了生存,在长期的与天斗与地斗中产生的。习俗也是自古以来人们对先祖的敬重和对未来美好生活的追求和向往。
饺子,我们这里一直称“馉馇(gǔ zha)”。为何称“馉馇”,我一直在探讨。个人认为是否有“鼓”的意思,就是丢在锅里熟了就鼓起来了,而演变到头来就成了“鼓子”、“馉馇”……到底用那一个词合适呢,有待进一步探讨。
过年吃馉馇,这是过年的重头戏,乡村有句俗语:“吃了过年的馉馇(饺子)就算是过了年了。”老人们觉得身体欠佳,往往会说:“我还能吃过年的“馉馇”吗?”
过年的特点用四个字概括,即新、红、亮、响。新,家里家外吃用穿戴,去旧换新——一切从新的开始!红,门对、红灯、年画、窗花等,红彤彤,日子红火——满堂红!亮,室内室外干净亮堂,灯火通明——前途光明!响,鞭炮共鸣,响彻云霄,驱邪消灾——吉祥!
过年分三部分:
一、忙年 :置办物品扫灰、做饽饽、做隔年饭菜等。
二、过年: 封门、贴窗花、换被褥,去旧换新、请祖谱、包馉馇、搭天地棚、栽谷、挂吊对、撒马草、请神、放开门爆仗、发纸。
三、拜年:午夜拜年祝福、走亲祝福
大年三十日包饺子,晚上吃饺子就是过年的主要组成部分。
下午,家中女人忙于包馉馇,一包三顿,晚上、午更、初一早晨。祭祖的馉馇馅要求是荤的,猪肉、牛肉、鱼肉等皆可。忌讳驴肉等,驴肉预示晚辈脾气驴性格。午更发纸用的馉馇个头小,元宝形状(像馄饨)。初一早晨的馉馇包上钱、枣、豆腐、糖等,谁吃的钱多就预示着来年有钱花,吃了豆腐有福,吃了枣和糖日子甜蜜等。上个世纪六七十年代,过年生活艰难,但用于祭天祭祖的“馉馇”必须用头麸面(往年过年用驴推石磨磨面,磨三遍,分头麸面,二麸面,黑面),否则为不敬。因此,家里再穷也不能用其他面代替,糊弄先祖。包好的馉馇在箅子上摆放也有讲究,需要从里边一圈一圈向外整齐摆放,寓意是留住钱财,不外流。再者箅子上要压上打好的纸钱,防止丢失,运气不好。
发纸:五更家家第一件事就是烧火丢馉馇祭祖。待馉馇熟后,发纸祭奠。每一个碗里盛三个“馉馇”,分天地、祖谱、灶王爷、门神爷、财神爷等各一碗,上方各放一双筷子,一一放到灵位前浇点酒祭奠神灵。这是上香后的又一重点。午更发纸的馉馇最好用芝麻秸烧,不仅火旺,而且无烟,不能熏烤了神灵,且预示着日子如芝麻开花节节高。到天地棚前发纸祭天是过年的重头戏,除了浇奠“馉馇”,供品丰盛,鸣鞭炮、敬酒、上香、叩拜……祈求上苍。同时在祖谱前烧纸钱,磕头祭奠。这就是过年。发纸后,晚辈给长辈叩头,先在族谱前磕三个头,后给健在的人磕一个头祝寿。全家人吃“馉馇”,即团圆饭守岁。过后拜年,我们周边都是在夜里拜,直到天亮。
早晨丢馉馇在祭天祭祖的同时,在灶王爷前摆放供品,迎接小年上天庭的灶王爷带回福音。再者端上馉馇和其他供品按着灶王爷指引的喜神方位,牵着牲口到村口迎接喜神回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