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玫瑰园
本地
公益
文学
情感
文史
摄影
┊
生活
美食
亲子
时尚
婚嫁
养生
音乐
站务
山海间
活动
旅行
驴友
昆嵛
单车
驴途
繁华
商讯
车房
数码
银海
居家
灌水
版屋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中文注册
编者按:曾几何时,条编筐篓都是胶东农家必备的工具。而随着时代的发展,它们也开始逐渐淡出人们的视线。相对而言,提篓子现在的使用频率还算高一些(摘樱桃、装柴草),而条编筐则有被铁架筐取代的趋势,近些年越来越少见了。
本文就是一篇有关条编筐的回忆,相信听了栖霞隋建国先生的讲述之后,大家都会有一种满满的亲切感吧。
以下是正文——
在上个世纪九十年代前,条编筐篓是胶东乡村生产和生活中的常见工具。
就农田来说,从猪圈里向外除粪的抬筐,向山里送粪的牲口驼篓,小推车的车筐,撒粪的粪兜子,捡粪的提篓子,都属于这一类工具。
在生活方面,储藏粮食的囤子,拾草的大篓子,出门走亲戚和赶集用的“福山”篓子,厨房的笊篱、漏盘、盛饭的盘子,簸箕,笸箩、鹿鹿盛水的水兜子、酒篓子、斗、升等也大都是条编货。
单就“条编筐”而言,最兴盛的时期是上个世纪八十、九十年代,主要原因就是烟台苹果种植产业的快速发展。
编筐需要原料,随着需求的提升,以往田间地头自然生长的点滴棉条、腊条、帚条、荆条等逐渐不敷使用。而从外地运来的原料价格又相对较高,因此为了节省成本,当时不少农户都会选择自己种植条子。
以栖霞为例,栽种棉槐条子一度成为热门。这主要由于棉槐枝条插栽成活率高,几乎当年就能见成效。退回三十年前,到了夏季农闲,当地农村的庭院、街头巷尾、树荫下,到处都能编筐的人。
编好的棉条筐一般底直径40—42公分,高45公分,上沿直径45公分。一个筐约需要约二百根条子,大约能装60斤苹果。普通人家每年都用自己家里的棉条编筐即可,而对于种植大户来说,就要到市场买棉条编,或者到集市买成品筐,准备100多个筐甚至几百个,循环使用才足够。
编棉条筐,首先要将条子在水里浸泡,方言叫“沤”,一般最低半个月,才能用于编。浸泡后的棉条,柔软,干后不受虫子侵害,坚硬耐用,方便用手去编。
还记得那年,我推着小车把家里沟边收割的五捆棉条,推到村西的水塘,放在水里用绳子捆好,上面用两根长木头再搬了几块大石头压好,直到不露出水面才罢休。
半个多月后,家中老伴有空了,催我去捞条子,准备编筐。那天特热,我下水掀开压在上面的木头,开始捞条子。经过浸泡的条子,发出浓浓的酸臭气味,条子上吸附了好多个头大的蚂蟥。原本一捆很轻快能搬动的条子,我费了好大的劲,才一一拖到塘边。经过一中午的晾晒,下午我搬回了家中。如今回想起来那天有点好笑并后怕。我在泥水里捞条子待得时间长了,直到第二天下午才发现,一条大蚂蟥吸在我脚的大拇指间,头部已经钻进了皮肤内。当时没有感觉,好不容易才将其弄出来,真悬啊!
我那时候要上班,家中里里外外全靠老伴一人忙活。编筐是她跟邻居嫂子们学的,后来这还成了她的一门拿手活。她编的筐,不仅美观大小适中,还耐用。她自称为这是自产自销,就是自己的条子自己编自己用,不用花钱。
每年夏季那段时间,大多数人家和我老伴一样,白天黑夜都忙着编筐,目的是备足秋天摘苹果和收地瓜玉米用。我只是打个帮手,趁空帮忙,把条子按正条、围条(也叫随条,横编在正条上)及用于打底子和编边沿的条子分类。
第一步,是选出正条。选正条是关键,这是筐的骨架,相当于房梁,需要粗壮和长。筐能否结实就在于筐底和沿,这些都是指的正条。其次是挑选打底子的条子,剩下的做随条。至于随条,顾名思义,就是什么条子都行,都能用上。再者在一旁递个枝条,用镰刀削去筐沿多余的条子头,在筐上安装个提手等是我力所能及的活儿。如果棉条不够用,每年春季将修剪下来的苹果细长的枝条也同样在水里“沤”,也可以充当随条,编在筐中间不重要的位置。
熟练的匠人在编筐的时候,都比较喜欢条子细长的枝条。而遇到粗条子就要用“木刮”,即用一个直径和长各三四公分的木头或铁做的柱,前头有三个尖楞的工具,把条子一分三,称“破”或“劈”开,既经济省料,又便利编。
编筐首先打底子,就是用六根正条或破开的条子为一组,四组24根条子重叠穿插八个方位编制,作为底。筐打底的条子是正条,筐沿正条再分成16组,一组再插上两根,共计64根,就是筐的主框架。筐底编制好定下后,正条被弯曲立起用绳子弄在一起,这就是筐的形状。最后再一一围着正条编制随条或称横条。为了省料且美观,筐的中间部分可以编成各种有空隙的图样。
等到主框架做好之后,再在上沿两边编上提手,有的用铁丝套上塑料管,便利搬动。
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条编筐在胶东农村兴盛了一段时间之后,逐渐走向沉寂。现在在栖霞、招远一带,果农一般都使用购买的铁架筐或者塑料筐。这也可以理解,毕竟条编筐比较费时间并且也相对不太耐用(容易磨损)。或许再过些年头,编筐的手艺就会成为一门“传说”了吧。
(本文作者:隋建国,1946年生人,籍贯栖霞大花园村,从教数十年,退休后致力于民俗文化收集和研究,著述颇多。)
使用道具 举报
admin 发表于 2021-11-15 12:02 会这手艺的人越来越少了。
前线 发表于 2021-11-21 05:12 用自行车带一筐苹果,是个技术活。
本版积分规则 发表回复 回帖并转播 回帖后跳转到最后一页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烟台前线 ( 冀ICP备13012704号-1 )业务客服:
GMT+8, 2025-4-19 11:16 , Processed in 0.053072 second(s), 20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5 Discuz! Tea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