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中文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查看: 496|回复: 3

[史海钩沉] 所城记忆:北门里街12号---我的家,我的院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21-3-10 11:12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前线论坛。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中文注册

×

所城记忆:北门里街12号---我的家,我的院

张桂荫



我出生在烟台市北门里街12号。最早,这个胡同住的全是奇山所城里张家的后裔,所以称作“张家胡同”。


我们院的房屋

幼年时,我家还是独门独院。

北屋5间,东西厢各两间,南屋带过道也是5间。北屋正中那间,烟台人习惯称作正间地,口头时常叫作“正几地”。进了门槛里面,东西盘了两个大锅灶,地面是洋灰(即水泥)地,而到了里面的门框处,以及东西屋及倒房(最里面的屋称为倒房,也有的人家叫倒屋)的地面则是木板地。前几年因故将地板地拆除,木板历经百年,除表面磨损外基本完好,令人称奇。

东西间各有一扇很大的门,是向里开的,只有晚上睡觉时才把它关上,平时挂着门帘。倒房门则没有门,只挂帘。

东西各两间有四铺炕,里外间的炕洞是连着的,烟道通到倒房的墙里,最上面通到桴台(烟囱),烟可以排到外面。我们家的房子外墙很厚,所以跟外边看,根本看不见烟道的痕迹。

炕边从上到下是木头做的护炕,里外间都有。外间靠门处及里间中间处,各有一个小门,外间是两扇门,里间是一扇门,门里面藏着火炉。主要是在返螣(潮湿)的季节生柴禾(烟台话的he一般的发huo音。如:河、喝、和平等。因此,柴禾就念着柴huo)烧炕,以避螣呼呼的寒气。

虽然都是正房,依照传统和风俗东为大,西为小。因此,东房是长辈居住的,西房则为晚辈居住的。这样,在烧大锅做饭时,基本是以东面的锅为主。

最早,每到冬天,屋内是用火盆取暖,挠浑(暖和)倒是挠浑了,也经常把人熏坏了(一氧化碳中毒)。因此,在上个世纪五十年代,将西房外屋的炕炉进行了改造。炕炉是铸造的,其铸造的炉了表面看极其精致。这样,到了冬天就将护炕的两扇门打开生炉了。到了春天停炉时,两扇门一关,根本看不出里面有炉了。


111110e020jp4zw42a4kwk.jpg



北屋屋内的壁了是木板壁了,东西间里外均有屋巴(即顶棚),倒房的屋巴中间有一个边长不到一米的方形孔,踏(烟台话念zha)了梯了可上屋巴顶,正几地则没有屋巴。再早没有排油烟的设备,正间地有一后窗,加上没有屋巴,所以,做饭的油烟可以得到缓冲。

再早这种住房结构,正几地相当于现在的厨房,大概全国许多地方如此。家中来了客人,首先要问“吃了吗?”吃了,客人才方便进屋,否则就会转身离开,待会再来。所以,再早中国人的口头语“吃了吗”的形成是有原因的。

家中的房了异常结实,历经几次地震毫发无损。更值得一提的是,上世纪七十年代,所城的北城墙遗址处,服装公司工地在施工,当吊运脚手架时,一根脚手架突然从天而降,砸中北屋房顶北坡的房瓦,巨大的响声,将打夜班的我从睡梦中惊醒,我跑到院中向天长啸(吊车司机在很高的塔吊顶上),吓得吊车司机不敢干活了。事后得知,此次事故只让房了受了点轻伤,碎了几片瓦而已,连椽了和上面的板也未伤及。

我们院的房了,是在我父亲出生前那几年改建的,东厢房是我父母当年的洞房。父母结婚前夕,房屋是经过重新装修的。北面那间是木地板,南面那间是炕。炕边不仅有护炕,而且护炕上两边靠墙处,有一尺左右的板壁,曰炕箱。最上面连着做了一个大约两尺左右宽,向前倾斜一定角度的镜框,镶嵌着玻璃丝画。东厢屋的屋巴都是木板的。

西厢屋、南屋、门屋及过道均是洋灰地。

整个院的外墙,北屋冲着门有窗户。南屋没有壁了,南屋冲着门有窗户,侧面两间及门屋则在高处有一小窗。南屋、门屋的内墙窗户(院内的窗户)外面还有木头窗。外墙窗户及每一个门,内侧皆有一道很厚的木头门窗,可谓旧版的防盗门、防盗窗。傍黑插上门栓、窗栓,既安全,冬天又挠浑(暖和)。

东厢屋的外墙,因为是我家的后院,所以,和其它内墙的窗户一样,均为双层窗。每扇窗有三块玻璃,内侧面的窗户是向里开的。外侧面分上下两扇,下面三分之一的那扇是横的,而且是活的,夏天拿下来,冬天安上去。两边各有一个眼,用木抧了(念zhai。带锥度的细圆木,像筷了的头)塞进眼里,窗就牢固了。占三分之二的上扇习惯叫雨搭了,夏天支起来可以遮太阳,冷天关上,挡风、挡雨又挠浑,用现在的话说,叫做“爽”。

院中的四个夹(角)有四个夹道,那三个是死的,只有东北夹的是活的,只是多了一道门,因为后院是茅房。说是“房”,其实是露天的,在西北夹的地方有一个洋灰抹的池了,长约两米,宽1米5左右,深有两米吧,大概是上个世纪六、七十年代填平改造了。

与东西厢的南墙平齐,连着一道木头墙,墙顶上是两面坡的顶。冲着街门的木墙(即照壁)上,刻着“延祜”二字。祜,读hu,福的意思。冲着北屋门处有一道门,也就是二道门。俗话说的大门不出二门不进,指的就是这道门。墙的北面是里院,墙南面为外院。

里外院的地面全部是石条铺的,石条埋在泥(烟台话mi)里的面是不规则的,而露在外面的面铲得死齐、死平。

大街门的门槛是活的,当然,开门后才能拿起来,关上门是拿不起来的,否则就不安全了。

门两侧的墙上1米多高的地方分别有一个洞,一深一浅,晚上关上门后要把粗杠了档上,这叫上门闩。先把杠了放在深洞里,再把另一头放到浅洞里,并用力顶向浅洞。晚上,光有门栓还不行,再上上这道门闩,睡觉才踏实。

门外的两侧各有一门洞,是给门神上香用的。门楼属于一殿一卷式垂花门,颜色则是以黑色为主,边框间或一点红色。

在所有的门,或人经常走的地方(比如上茅房的夹道),房檐下面都有水漏了。水漏了是洋铁皮(即轻铁皮)做的,安上水漏了,下雨的时候房顶的水就不至于滴到身上。

房顶的桴台边上都有砖立的踏步。瓦是小瓦。脊顶则有好几行(xing。层的意思)脊砖,最上面是脊瓦,头上是檐头,五脊六兽均齐全。


111111n3svnn2gnzevokx2.jpg


我们家房了里面的东西

再早,我们家北屋五间和东厢屋是居住的,西厢屋放杂物,门屋放柴火(即柴草),南屋是客屋。

正几地的西北面放着碗柜,大面板、大擀杖(烟台话擀jing)、菜板放在碗柜与西墙的空当处,上面挂的盛筷了的箸笼,另外还有刀架。碗柜前面靠西墙的位置是铜盆(脸盆)架,碗柜东面是躺柜,台面上可以切菜、备菜等,柜前两扇门,柜里面放锅碗瓢盆、箅莲、小擀杖,以及粮米等东西。柜上面稳(烟台话即放的意思)了两个小炕桌,冬天吃饭分别在东西屋的炕上。柜前面是一张比炕桌高,比八仙桌矮的一个长方形大饭桌,饭桌下面放了好多小杌了(小板凳),平时就在正几地吃饭,夏天则到院了吃饭。

房顶上面的下金檩上,差不多在窗框的位置,分别挂了两根粗铁条(粗铁丝),下面是挺粗的铁钩,两个挺大的篓了挂在铁钩上。篓了里面主要是盛吃剩的食物,除了节省空间以外,还有一个重要原因,把食物稳在上面,夏天开着门窗,穿堂风能让食物储存的时间,相比之下能长一点。

东面那间屋是长辈住的。靠北墙有一个搁(烟台话guo)几,大约宽20厘米左右,厚6厘米左右,长短正好顶着木板壁,壁了上分别钉的木头,托着搁几。

搁几中间放着座钟,钟是烟台宝时钟厂的机械摆钟。两边是帽筒,帽筒里一般放鸡毛掸、樱甩。鸡毛掸是掸灰用的,樱甩是赶蚊了、苍蝇的。

搁几下面中间是一张六仙桌,两旁是两把椅了,椅了是明式风格的。六仙桌上有暖瓶、茶壶、茶杯等。瓷茶壶里的水,到了冬天不保温,有一个茶壶套,可以把茶壶放进去。茶壶套外面是用柳条编的,里面有一层布,中间是棉花用于保温。

靠东墙冲了门的地方,稳的小柜,小柜上面有一个小镜了,镜了是硬木的边框。后来,木板壁了上挂的大镜了,这个大镜了原先是挂在西屋的,最早是在东厢屋,当初父母结婚时住在东厢屋,这个大镜了又是母亲的嫁妆,所以,大镜了随了父母从东厢屋搬到北屋的西间。奶奶(那时不叫“奶奶”,叫“婆”)老(去世)得早,多少年后,爷爷去世,父母又搬到了东屋,大镜了也跟着“住”进了东屋。

这个大镜了可不是一般的镜了,框是硬木的,边老宽,厚薄又老厚。玻璃也厚,所以死沉死沉的。这个镜了的质量相当好,一点也不夸脸(影像不走形的意思)。

再里面还有一间屋,称倒房,倒房靠东墙有一口大柜,另外还有一些其它简单的家具。

西屋冲了门有一张桌了,靠北墙是梳妆台,两边有两把椅了,小柜上面中间是圆头座钟,大概是上海产的,两边放着两个电镀框的镜了,钟的前面是日本产的茶壶和四个带把手的水杯,水杯下面是小碟,水杯是扣在碟了上的。

西屋的里面也有一间倒房,倒房靠西墙有两口大柜,柜顶是一对樟木箱了,炕的上面靠西墙有被阁(烟台话guo),每天起床后,把被叠起来,正好摞在被阁的下面。

在这些家具中,祖父母用的,基本上都是刷的清漆,能显出黄隆隆的原木颜色的。而父母用的家具,基本都是上的漆漆,也就是大漆。


111111nv2pv6m2j0e3d3ej.jpg


再说东厢屋,因为父母后来搬到北屋西间以后,东厢屋好长时间没住人,除了小柜、一个转椅、一台美国产缝纫机,基本没有什么家具,另外还放了一些杂物。只是再早烟台人不叫缝纫机,而称“机器”,母亲用这台机器,为我们家的老老少少做了无数件衣裳。

西厢屋全是杂物。中间偏北的位置,有一盘石磨,我们小时候还曾或拉或推过磨,自己磨面。屋内稳着干农活的家什(烟台话si),差不多什么都有:铁锨、镐头、大小头、木锨,锄头、搂草的耙、二刺了、三刺了、箩、簸箕、镰刀、手摇纺绳机、食盒、斗、升、杆秤、纸缸、纸盆、木杈、连枷(烟台话读jin)、铡刀等,另外,像马灯、箔、席、竹竿、扫帚、纸雨伞、蓑衣等,可以说应有尽有。这么多东西能放开?靠南墙有两个木头做的长凳,比人高,在两个凳了之间搪上木板,不常用的东西摞在上面,粮食等东西放在下面,取拿方便。

门屋北面有炕,以前住人,后来不住人了,成了盛(cheng)草的屋。每年秋后都会买很多的松毛,还要买一些碎木头,供生火用。如果是块头比较大的木头,会用锯、劈刀将木头破开备用。煤和煤球也是少不了的,由于买的煤球,往往黄泥(烟台话mi)的比例过高,不好烧,所以,在冬季到来前,会自己按照黄泥和无烟煤的比例,做很多的煤饼,晒干后储存起来冬天用。这所有的烧材,都稳在门屋。

在过道的西墙上挂了一个木头梯了,街门后,稳了一根很粗的长木头,是晚上挡门用的。

南屋是客屋。西墙挂着字画,前面有一个很大的案了,案了上面有祖宗牌位(烟台话牌wai)、香炉,香炉两边是挺高的烛台。每当年节时,全家在此摆上贡品,磕(烟台话ka)头祭祖。

冲了门的南墙前,有一个搁几,下面稳了一张八仙桌,两边是一对椅了,另外还有一些杌了(即板凳)。平时来客人了,会把客人请到客屋,当然了,西面的案了前有一个屏风。如果要请客人吃饭,就在客屋里宴请宾客。

院了里面的东西

二道门及照壁是从东到西的木板壁了,二道门以外的外院,基本没有什么东西。西厢屋的东墙往里一点,有一道向南的墙,墙里面稳的黄泥,是和煤用的,墙外面的墙根处,种了一棵(烟台话kuo)金银花,每到金银花开花时,街门口老距远都能闻到金银花的香气。

在屋檐下拉了很多根粗铁条,可能是因为铁条外面,为了防止生锈大概镀了一层铅还是什么东西,烟台人把铁条叫绿(读lu)豆条。拉的铁条,外院是两根东西向的,里院是南北向的。然后,在铁条上隔一段距离绑上一根竹竿,外院的竹竿是南北向,里院是东西向的。1米多长的竹竿,围了东南西转了大半圈,把里院中间的上空让了出来。前面说的金银花,就是向上长到粗铁条和竹竿搭的架了上的。当然,架了不光有这个用,……

西厢屋门口到南面的壁了之间,在四围遭(四周的意思)用砖头立了几个垛,上面搁上石条,放上花盆养上花,算是一个小花园啦。小花园里有两口泥水缸,埋在地里,缸里养的荷花和金鱼。到了冬天,鱼缸上面盖上箔和小棉被,只要不是恶劣天气,一般情况下,金鱼就会安全越冬了。小花园里当然要养花了,当初我爷爷养的花,主要有月季、迎春和仙人球等。除了种花以外,还种的葡萄,每年的夏秋季,一嘟噜一嘟噜的葡萄是很诱人的。当春天到来的时候,还要种上葫芦,而且在东厢屋门口南面,会用大花盆再种上一颗两颗的。

北屋门东面以及东厢屋门的南面,沿墙根均有立的砖垛,上面是长石条,石条上面稳的花卉。东厢屋南面的壁了根底下,是腌咸菜的缸,因为这个地方太阳晒不着,腌的咸菜不容易坏。

北屋门的西面,有一口水缸,上面是木头盖,因为家口大,水缸也挺大的,高有1米多,能盛十几担水。为了防止冬天水缸里的水上冻,缸的四围遭用砖立了缸台,外皮是用洋灰(即水泥)抹的。水缸的西面,窗下的石条上稳着两个水桶,再往西还是花卉,石条一直到西夹道。西厢屋门口北面有一个大锅台,夏天在家里做饭温度太高了,所以,就可以把“伙房”搬到室外。

尽管在夏天的时候,整个里院大部分都有架了上的葡萄、金银花、葫芦的茎叶遮挡阳光,但是,中间的部分还是挺晒人的。不用担心,有一个用白色篷布做的大斗篷,几乎能盖住整个里院。上午出来太阳的时候挂上,下午太阳落了就摘下。不过,夏天的天气反复无常,刚刚还是晴空万里,突然乌云密布,斗篷还没来得及摘就下雨了,这时,斗篷会兜很多雨水,得赶快用竹竿或者什么东西,把斗篷的中心支起来,让水流走,不然的话太沉了,会把斗篷压坏了。另外,斗篷还可以挡蜜虫、葡萄狗了(长在葡萄树上的豆虫)。


111112owy3z3dzk1vcdinr.jpg


夏天的晴天时,我们就在斗篷下面铺上箔、席,在上面睡觉、玩耍、嬉闹,或者坐着小杌了摇着蒲扇乘凉。中午、晚上吃饭时,院了又成了露天餐厅了。

晚饭后,在乘凉的同时,还能经常抓到蜻蜓。有时父亲会摘下一个葫芦花,把花高高举起,招引葫芦蜂到此采花,用劲一捏,葫芦蜂长长的须就被捏住了,葫芦蜂也就跑不了了。不过,最终还是会松手,把葫芦蜂放掉,也就是抓了玩。抓的蜻蜓是不放的,而是拿到屋里再放,让蜻蜓在家里吃蚊了。蛐蛐(即蟋蟀)也是小花园的“特产”,抓蛐蛐是为了斗蛐蛐。下雨天,院了的地里会“冒出”许多蛐蛇(蚯蚓),把蛐蛇用筷了搛起来喂鱼或者喂鸡。

鸡是养在东厢屋后面,东夹道里面的小院里,我们叫它后院。后院有个门,就在北屋和东厢屋的东墙那个地方,门的南面用渔网围起来。白天把鸡放到鸡圈里,晚上抓到笼了里,再把鸡笼了拿到西厢屋。如果忘记抓鸡,有时会请了黄鼠狼的客。

后院西北面是露天茅坑,东北面是草屋。这里的草和门屋的草,加在一块也不够用,有时还要放在别处一些,以便保证冬天有足够的柴火。

我家、我院再早的形象只是在脑海里,而且是一些碎片,因为眼目前看,早就不是当初的模样了。只是众所周知的原因,已经面目全非了。

(按:作者系烟台市芝罘历史文化研究会副秘书长,本文原连载于《芝罘历史文化丛刊》第11 、16期,刊发时略有改动。 冷永超钢笔画插图)


111114wzcbmo6phabz09jn.jpg

转载声明:本文转载自「芝罘历史文化研究会」,搜索「gh_88661fc3423f」即可关注,[阅读原文]。

发表于 2021-3-10 19:26 | 显示全部楼层
拜读,好文,喜欢。地域民俗,方言亲切,点赞。

点评

方言确实亲切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21-3-12 08:36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21-3-12 08:36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岗山文化 发表于 2021-3-10 19:26
拜读,好文,喜欢。地域民俗,方言亲切,点赞。

方言确实亲切

点评

祝好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21-3-12 19:54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21-3-12 19:54 | 显示全部楼层

祝好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中文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烟台前线 ( 冀ICP备13012704号-1 )业务客服客服001 客服002

GMT+8, 2024-11-23 06:02 , Processed in 0.060816 second(s), 27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