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天20分钟,带你真正读懂一本书。
「人物传记精华领读」栏目已经陪伴大家2年了,感谢大家这段时间的陪伴与温暖。
新的一年,十点人物志传记栏目将会全面升级,尝试用“每天精读一本书”和“全本有声书”两种形式,继续带你读书、听书。
这一次,我们的主题是“找到儿时的温暖回忆”,我们挑选了描写童年回忆的三本书,带你寻回童年的温暖回忆。
本期你将听到以下3本书:《朝花夕拾》《城南旧事》《呼兰河传》。每本书我们都找了专业作者和专业主播来解读,带你高效掌握每本书的精华内容。
现在领取「十点听书会员免费体验卡」,7天内免费收听超500本精读拆解,365本全本有声书。感兴趣的话可以拉到文末,长按识别二维码,免费收听好书精讲。
大家好,今天为你准备的书是鲁迅先生的《朝花夕拾》。
说起鲁迅先生,很多人可能会有点儿头疼,因为他的文章对于学生时代的我们来说,那可是拦路虎一般的存在。
鲁迅先生的照片,总是一脸严肃,他的高冷范儿,让人望而生畏、敬而远之。如果我告诉你,鲁迅小时候也是个抓过鸟、逮过兔子、养过萌宠、喂过蚂蚁的“熊孩子”,你会相信吗?
也许,你还会好奇,小时候的鲁迅到底经历了什么,才会变成后来战斗力爆表的样子?
今天我为大家带来的这本《朝花夕拾》,讲的就是鲁迅先生童年以及青年时期的经历。这本书原名叫“旧事重提”,是一部散文集,由鲁迅先生于1926年写的10篇散文组成。
鲁迅先生生于1881年,他在撰写这10篇文章时,正好45岁。不幸的是,10年后,鲁迅先生便去世了,这本《朝花夕拾》是鲁迅先生在步入人生的中晚年之际,回望自己的童年和青年时代的作品,记述了他生命中比较重要的一些人、一些事和一些物。
据说,我们每个人的一生大约会遇到2920万人,而经历的事情、拥有过的东西则数不胜数。当你回望过去,你会记起哪些人、哪些事?
你身边有没有一直保留十几年甚至数十年舍不得丢弃的东西?如果送你一支生花妙笔,你会如何记述这些对你造成过重大影响的人和事呢?
今天我们就来看看,鲁迅先生是如何用短短10篇文章记述自己的童年与少年的,看看到底是什么影响、塑造了这位大文豪。
平凡如你我,大概永远不可能成为鲁迅先生这么才华横溢的作家,但我们可以在了解伟人成长经历的过程中回顾自己的人生,发现生命中那些影响着你、塑造着你、牵引着你的人、事、物。
知道什么成就了今天的自己,才能知道如何在明天成为更好的自己。
是哪些人影响了少年鲁迅?
首先,我们来看看到底是哪些人影响了鲁迅的童年和少年。
回想一下,你们小时候有没有过这样的经历:老师突然宣布明天去春游,你还没来得及高兴,老师就一脸严肃地说:“别光顾着玩,回来之后,每人写一篇关于春游的作文。”顿时,欢呼变成了哀嚎。
类似的事还有,妈妈好不容易答应带你去游乐园,爸爸却板着脸,拿出一本数学练习册说:“不做完就不能去,现在赶紧做!”原本兴高采烈的你,心情瞬间跌落谷底。
那时的你可能一直想不明白,为什么大人总要在小孩最高兴的时候泼冷水,甚至故意刁难呢?童年的鲁迅也不明白。
7岁那年,鲁迅特别渴望去离家很远的东关去看五猖会,那是当时南方乡村的一种迎神赛会活动,是所有小孩都很盼望的热闹集会。
就在鲁迅激动地催促大家赶紧出发时,他的父亲周伯宜却突然出现了,他要求鲁迅必须熟读并且背完一本书《鉴略》,然后才能出门。
7岁的鲁迅,当然无法理解父亲望子成龙的心情,也无法接受这种当场胁迫的教育手段,虽然最后他背完了书,也去了五猖会,可心里却再也高兴不起来。
从这件小事,我们能看出父亲对鲁迅的要求比较严厉。但幸运的是,鲁迅的母亲和保姆长妈妈都比较宠他。
刚开始,幼年鲁迅很依赖带着他长大的长妈妈。但长妈妈有个大部分女人都有的毛病——没事就喜欢到处传八卦。
一度让鲁迅有点看不起她,用他的话说就是“我实在不大佩服她”。
更让鲁迅烦恼的是,随着年岁渐长,鲁迅的身形也逐渐变大,而长妈妈睡觉的姿势实在不大好看。
她总是在床上摆出一个“大”字形,还经常把胳膊搭在鲁迅的脖子上,这导致鲁迅不得不蜷缩在床的一角,不止手脚没法伸展开,还得防备长妈妈突然伸过来的大胳膊。
冬天还好,南方的夏天多热呀?
尽管母亲委婉地提醒长妈妈注意睡姿,但情况并没有改善,鲁迅开始在心里偷偷埋怨长妈妈。
但很快,鲁迅就被长妈妈的“博学”给征服了。
不知道大家还记不记得小时候,每到过年,家里人都会嘱咐你不要说一些不吉利的话,大年初一早上见面一定要说“恭喜恭喜”;
还有,不能从别人晾的裤子底下钻过去,饭粒掉在地上必须捡起来等等。这些老规矩,你是不是也很熟悉?
没错,长妈妈的博学就体现这些方面,这让鲁迅对她还是有些敬佩的,最重要的是,长妈妈很会讲太平天国的故事,这使得鲁迅“对她发生过空前的敬意”。
所以说,讲故事的能力绝对是征服熊孩子的第一法宝,家里有小孩的朋友,不妨试试多给孩子讲故事,对于改善亲子关系很有效。
虽然鲁迅很爱听长妈妈讲故事,但当他知道长妈妈踩死了自己心爱的萌宠——隐鼠,也就是一只特别小的小老鼠之后,这种敬佩就变成了憎恶。
更可气的是,长妈妈还撒谎说他的萌宠是被猫吃了,这直接导致鲁迅对猫的厌恶达到了历史最高值。知道真相后的鲁迅十分愤怒,然而,就像孩子虽然生妈妈的气却往往无可奈何一样,鲁迅也没办法。
幸好,他俩的萌宠恩怨并没有持续太久。鲁迅特别想要一部绘图的《山海经》,可家里没人重视这件事,只有长妈妈把鲁迅的愿望放在心里,并想办法买回来送给了他。
鲁迅十分感动,原文是这么说的:“这又使我发生新的敬意了,别人不肯做,或不能做的事,她却能够做成功,她确有伟大的神力。谋害隐鼠的怨恨,从此完全消灭了。”
正是长妈妈送的这部《山海经》,成了鲁迅最为心爱的宝书。
回想一下,如果有人把你的愿望当成自己的愿望,当别人都不肯帮你时,她却竭尽所能帮你达成,你是否也会心生感激呢?即使心中曾有过不满,也会烟消云散吧?
除了父母亲人,对少年鲁迅的成长影响较大的还有两位老师。
还记得小时候我们学过的课文《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中,有一位白头发、白胡子的老先生吗?
他的手里拿着一把戒尺,但是很少用,学生跑出去撒野的时候,他会大喊:“人都到那里去了?”最有趣的是,他经常一边吟诵文章,一边摇头晃脑,十分陶醉。
没错,他就是鲁迅的启蒙老师寿镜吾先生。鲁迅小时候十分调皮,经常偷偷跑出去折腊梅,捉了苍蝇喂蚂蚁,上课还经常开小差,偷偷地画画。
但老师并没有过分苛责,也没有因为孩子贪玩就磨灭他们的天性,而是宽严相济,以自己的博学、方正引领孩子们,这不正是科学的为师之道吗?
如果你的人生最开始也遇到过这样的老师,那你一定是幸运的。
青年时期的鲁迅,去日本学医后遇到了第二位重要的老师——藤野先生。
如果说童年鲁迅天真活泼,青年鲁迅已经开始变得深沉多思,这大概与他经历的家庭巨变有关吧。
幸运的是,藤野先生并没有嫌弃当时国弱家贫的鲁迅,依然给了他许多的关怀与慰藉,他帮鲁迅从头到尾修改课堂笔记,指出他画图中的错误,他还对鲁迅敢于解剖人体表示高兴。
在那个年代,能以不带偏见、不含歧视的眼光看待一个备受欺凌的弱国学生,是十分难能可贵的。鲁迅在时隔多年之后,依然深切地怀念藤野先生。
用他自己的话来说,就是“在我所认识的老师之中,他是最使我感激,给我鼓励的一个”。
经历波折时,往往最能分辨周围的人,谁是真正关心你,谁是逢场作戏。
真正爱你的人,任何时候都会支持你,不会因为你的失败、落魄而打击你、蔑视你。
藤野先生的支持,是青年鲁迅苦难人生中的光芒,他把藤野先生给他修正过的讲义订成了三个大厚本收藏起来,还一直把他的照片挂在书桌对面,以此激励自己不要偷懒、懈怠。
所以,从某种程度上来说,鲁迅的两位老师激励、影响了他一生。
除了亲子关系和师生关系,少年时期对我们最重要的第三种关系就是同伴关系了。
假如有一天,你遇到一个跟你性格相似、年龄相近的人,连家庭背景、生活经历都很像,最重要的是,你们三观一致。
只要你们在一起,就有聊不完的八卦,说不完的悄悄话。那么你们会不会很快就成为朋友呢?我相信大部分人的答案是肯定的,但鲁迅与范爱农却不是这种朋友。
范爱农也是到日本留学的有志青年,算是鲁迅的学弟。当年,鲁迅和其他学长一块去迎新时,发现学弟的行李箱里竟然装着女人的绣花鞋,当时还是个耿直boy的鲁迅十分反感,心想:“这些鸟男人,怎么带这东西来呢。”
我猜他当时肯定以为范爱农喜欢玩cosplay。这是误会的开端,后来又发生了一些事,逐渐加深了这些误会,并直接导致在日本留学期间,他俩基本属于敌对关系,经常互掐。
直到回国后的一次偶遇,他们才一笑泯恩仇,解开了那些误会。原来,范爱农行李箱里的绣花鞋是给他师母带的。
自此以后,鲁迅与范爱农就成了朋友,他们一起留过洋、一起打过狼、互相帮过忙,他们一起参加爱国活动,一起为了理想奔走。
然而,世事无常,范爱农某次与朋友喝酒后,回家的路上落水丧命,但鲁迅先生一直怀疑他不是意外落水,而是理想破灭后自杀的。
之所以说范爱农给鲁迅带来了深刻的影响,是因为他从范爱农的身上看到了自己的影子。
范爱农不仅是鲁迅的学弟,还是他的同乡,他俩的身世经历都很像,爱国主张与所遭受的迫害也相似。
当鲁迅看到范爱农的结局时,未免有一种兔死狐悲的哀伤,但同时他也意识到,想要改变旧世界,没有坚强的毅力与斗争到底的决心是不可能的。
应该说,是范爱农的离开坚定了鲁迅的理想,也让他做好了直面淋漓鲜血的准备,所以他才能在那么黑暗的年代仍然保持旺盛的战斗力。
对我们来说,同伴的经历最能打动我们,给我们带来最深切的思考。不知道你的人生中,是否也存在这样一个人,他们或悲或喜的遭遇与经历,又怎样影响了你对人生的看法呢?
到这里,对少年鲁迅产生过重大影响的那些人就基本说完了,从中我们可以看到,鲁迅的成长与他的父母亲人、老师朋友有着密切关系。
其实每一个经过我们生命的人,都影响着我们最终成为一个什么样的人。
这些人,有的不可选择,只能接受;有的会带给我们灾难,要学会保持距离;而另外一些,则可能是你生命中的贵人,要学会珍惜。
是哪些事影响了少年鲁迅?
接下来,我们再来说说是哪些事情影响了少年鲁迅。
首先我想问,你们小时候有没有遇到过一些不怀好意的人呢?他们可能是你的邻居,也可能是路人,甚至可能是你的亲戚。
他们会严格管教自己的孩子,却总是怂恿年少无知的你干坏事,比如冬天你偷偷摘房檐下的冰棱子吃,他们会夸你真勇敢,让你再多吃一点;
你偶然去他们家玩,他们竟然给你看黄色书籍或录像带;他们教唆你去偷家里的钱,如果你拒绝,他们就四处造谣说你偷家里的东西。
如果你从未遇到过这样的坏人,那么我要恭喜你,你真是挺幸运的,但鲁迅却没有这么幸运。
刚才我列举的这些坏事,鲁迅的叔祖母——衍太太全都干过,尤其是她四处造谣说鲁迅偷卖家里东西这件事,给他造成了很大的困扰,不仅使他过早地看透了人心险恶,还立刻决定去外地求学,“寻找不一样的人们”。
多年后,鲁迅在自己另一部作品——《华盖集并非闲话(三)》里说:“我一生中,给我大的损害的并非书贾,并非兵匪,更不是旗帜鲜明的小人;乃是所谓‘流言’。”
他认为衍太太这样的行为,正是“畜类的武器,鬼蜮的手段”,可见他对于流言蜚语的痛恨。
生活在网络时代的我们,应该感触更深。
我们每天刷的朋友圈,一不小心可能就会变成流言圈,而每天网络上反转再反转的各种新闻,也让我们深感厌倦与麻木,就连一代巨星阮玲玉都在遗书里留下“人言可畏”四个字。
所以,当你听到鲁迅先生也曾被流言所困时,是不是也挺同情他呢?
看起来鲁迅离开家乡去南京求学的起因,是衍太太炮制的这场流言,其实在此之前,他的人生之路早已转向。
我们前面说过,幼年鲁迅是个妥妥的富二代,但不幸的是,家道中落之后,鲁迅的父亲也开始长期卧病在床。
于是,少年鲁迅也开始跟别的穷孩子一样,不得不承担起养家的重任。为了给父亲治病,鲁迅一家先后请了两位所谓的“名医”,却被他们那些奇葩的药方折腾得够呛。
为了弄到医生指定的药引,鲁迅几乎跑断了腿,然而父亲的病却丝毫不见好转,不满三年便在痛苦中离世,年仅37岁。
不幸中的万幸是,家道中落带给鲁迅的,不仅有丧父的苦难,还有早熟的睿智。
一夜之间,鲁迅由人人恭维的周家少爷变成了人人躲避的周家孤儿,他以敏锐的洞察力看穿了人情冷暖、世道险恶。
但鲁迅并没有怨天尤人,从此变成一个只会骂街的键盘侠,他看懂了人心,也看穿了人性,但依然坚守自我、不忘初心,甚至决定去日本学习现代医学,以改变中国人体弱多病的现状。说到这里,我们不得不感叹,人与人之间的差别,真是太大了。
鲁迅在日本留学期间,发生了一件小事,改变了他的一生,这也是今天我们要说的第三件事。
就像今天的学生上课之余,老师会给他们播放一些新闻影片一样,当时日本学生也经常在课前或课后看一些时事类的幻灯片。
有一次,他们看到一条新闻,讲的是日本人如何处死一名给俄国人当间谍的中国人,画面上围观这场屠杀的正是中国同胞,而现场的日本学生也在大声鼓掌欢呼,那一刻,鲁迅受到了极大的精神刺激。
他突然意识到,即使自己的医术再高明,即便治得了中国人身体上的疾病,也治不了中国人精神上的疾病。于是他立即弃医从文,决定用自己犀利的笔触唤醒沉睡麻木的国人,实现自己治国救民的人生理想。
就这样,鲁迅最终走上了一条截然不同道路,本来应该当医生的他却成了一名文学家,给我们留下了振聋发聩的呐喊和无比宝贵的文学财富。
每一件经历的事情,都影响着你如何看待这个世界。或许你无法改变已经发生的事,但是你可以改变看待它的角度。
曾经的苦难,也许会变成财富,曾经的伤害,也许会变成动力,人生之路,最终还是由我们自己说了算。
是哪些物影响了少年鲁迅?
最后,我们来说说是哪些物件影响了少年鲁迅。
说起童年让你印象最深刻的东西,你会想起些什么呢?
我想,你的回答可能是小时候最爱的洋娃娃,可能是曾经如痴如醉、日夜沉迷的一本小说,可能是一个写满秘密还带着锁的日记本,当然,也可能是爸爸经常用来打你小屁屁的那条皮带。
少年鲁迅记忆中最深刻的东西是一个菜园子,没错,就是你熟悉的百草园。作为一个熊孩子,鲁迅在这里度过了最快乐、最自由的儿童时光。
像所有熊孩子一样,他在这里玩泥巴,从断砖泥土里寻找蜈蚣、斑蝥,他拔过何首乌的藤、摘过覆盆子,冬天时还在这里抓小鸟。
此外,百草园里还有美女蛇的传说,这让年幼的鲁迅既害怕又好奇——就像我们小时候看《聊斋》,怕得要死又忍不住要看一样。
从他的文字里,我们能看出一个孩子的天真、童趣、顽皮与生命活力,难怪他被送到私塾去念书之前,还要专门去百草园与那里的蟋蟀、覆盆子和木莲告别。
百草园成了鲁迅一生难忘的美好记忆,这样的记忆,应该是比长妈妈送给他的那套宝书《山海经》还重要的吧。
只可惜,《山海经》可以带在身边,毕生珍藏,百草园却只能永远留在他的记忆里。
就像生命中那些无法挽留的人和事一样,并不是你所珍爱的每样东西,都能伴随你一生,“世间好物不坚牢,彩云易散琉璃脆”,说的就是这种留不住的遗憾。
有些事带给人愉悦的回忆,有些却相反。你能想到吗?在旧中国这样一个崇尚“孝”的社会里,“孝”这个字却一度成了少年鲁迅的噩梦。
事情要从鲁迅的一位长辈赠送给他的一套《二十四孝图》说起。刚收到礼物时,鲁迅很高兴,可他看完这套图画书的内容之后,却觉得很扫兴,因为他“想做孝子的计划”,在看完书后“完全绝望了”。
导致他产生这种绝望感的,正是书中的两个故事,一个是老莱娱亲,另一个是郭巨埋儿。那么,它们究竟有何特别之处,使得少年鲁迅心生厌恶与恐惧呢?
首先说老莱娱亲,这个故事发生在2000年前的春秋时期。话说楚国有个隐士名叫老莱子,请注意,不是“老来得子”的“老来子”,而是草字头下面一个“来去”的“来”。
这个老小孩,70岁了还穿着小宝宝才穿的花衣服扮嫩,学小宝宝哭哭啼啼的样子卖萌,想以此逗父母开心。鲁迅觉得,这实在是太肉麻了。
他的原话是这样的:“正如将‘肉麻当作有趣’一般,以不情为伦纪,诬蔑了古人,教坏了后人”——你没听错,“把肉麻当有趣”这句网络流行语其实是鲁迅先生的杰作。
除此之外,鲁迅对老莱子用“假装跌倒”这种方式来逗笑父母的行为也十分不满,因为他觉得孩子是不会使诈的,老莱子是在污蔑天真无邪的孩子。
如果“老莱娱亲”这个故事还只是让鲁迅反感的话,那么“郭巨埋儿”这个故事则让他深感恐惧。话说晋代有个叫郭巨的人,家境贫弱,他既要奉养母亲,又要抚养幼子。
母亲很疼爱孙子,经常把口粮留给他。
而郭巨十分孝顺,觉得养儿子必然影响母亲的生活质量,儿子可以再生,母亲却只有一个,所以他和老婆商量,要把儿子活埋,省下钱来奉养母亲。不可思议的是,他老婆听到这么荒谬的建议,竟然同意了!
当然,故事的结局是他们在挖坑埋儿子时挖到了一罐黄金,也就没有必要再坑杀孩子了。
我不知道你们听到这个故事时是什么感受,我只觉得毛骨悚然、匪夷所思,所以也就不难理解鲁迅的心情了。
要知道,当时鲁迅家道中落,他的祖母也需要赡养,他很担心父亲会学着郭巨,为了奉养母亲而把自己给埋了。
这种担心甚至影响到他与祖母的关系,使他“害怕看见白发的祖母”。虽然成年后的鲁迅终于知道,故事只是故事,现实的人还没有愚昧到那种地步,但儿时的心理伤害却很难愈合。
听到这里,你是不是很想问:少年鲁迅不是挺聪明的吗?他怎么会相信这么明显的鬼话、胡话?
对于小孩来说,大人的话,尤其是写在书本上的话,简直就是金科玉律,孩子天然相信你告诉他的一切,越小的孩子越是如此。
所以如果你有孩子,千万不要随便吓唬他,他相信你会真的把他丢进垃圾桶,他相信不听话的孩子真的会被警察叔叔带走,你可能只是一时情急说错了话,对他来说却可能是一辈子的阴影,就像鲁迅一样。
除了《二十四孝图》,还有一本书对鲁迅影响深远,那就是他在南京求学期间看到的《天演论》。而鲁迅后来之所以成为战斗力爆表的民主战士,正是因为这本书。
《天演论》主要介绍了达尔文的进化论学说,与传统的“四书五经”截然不同。
就像21世纪的网络打开了新世界的大门,彻底改变了我们的生活方式一样,《天演论》也开启了鲁迅认识新世界的大门,他懂得了打铁还需自身硬,中国人如果不想被欺凌,就只能靠自己。
鲁迅的弟弟周作人曾回忆说,《天演论》对其兄长的影响是“绝大的”,不仅他自己一口气把全书读完了,而且马上带给弟弟阅读,像不像我们小时候看到好书就到处给别人推荐的样子?
究竟是哪些东西影响了少年鲁迅,我们基本弄清楚了。确实,每一件你认为重要的东西,都牵引着你走过的每一步。
你最珍爱与你最讨厌的东西,在你的生命中同样重要,它们不止代表着你最珍视和最厌弃的,也印刻着你的所思所想、所爱所恨。
那么到这里,曾经深刻影响过少年鲁迅的那些人、那些事和那些物就都说完了。
通过鲁迅或幽默、或讽刺、或美好、或冷峻的语言,我们看到了童年鲁迅的活泼与热情,调皮与可爱,也看到了经历巨变之后的鲁迅逐渐变得冷静、深刻、犀利。
正是这特别的生活历程,造就了鲁迅别样的一生,使他成为中国著名的文学家、思想家、民主战士,以其伟大的文学成就成为中国现代文学的奠基人。
不仅如此,在整个中华文化圈,鲁迅都是举足轻重的人物,韩国文学评论家金良守曾说他是“二十世纪东亚文化地图上占最大领土的作家”。
最重要的是,从这本《朝花夕拾》里,我们不仅能看到少年鲁迅是如何一步一步成长的,他所记述的那些故事也启发着我们。
人的一生会遇到很多人,会经历很多事,会拥有很多东西,也会失去很多东西,但真正重要的人和事物却并不多,学会选择,学会分辨,学会珍惜,是我们每一个人的人生课题。
好了,今天的分享就到这里,我们下次见。
图片来源电影《鲁迅》、《黄金时代》剧照,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十点听书会员」全新发布
一生最值得阅读的1000本好书
每天半小时,每天一本书
在阅读中成长
十点听书会员 2021新年读书计划
原价198元/年
现在0元体验!
长按识别二维码 立即领取
▼
转载声明:本文转载自「十点人物志」,搜索「sdrenwu」即可关注,[
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