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前线论坛。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中文注册
×
本帖最后由 岗山文化 于 2020-11-30 16:51 编辑
打油 隋建国 胶东农村自古以来进入冬季就有家家打油(也叫压油)的习俗。 花生,方言称长果,是胶东地区粮油作物的主要产地,尤其是俗称胶东屋脊的栖霞是主要产区,也是食用油主要来源。往年地瓜、玉米、小麦、花生是农民四大主要农作物,乡村人就靠这自给自足的生活。 从当年的大集体到当今的生产承包责任制,花生一直是乡村食用油和经济收入的重要支柱,只不过现在果树代替了经济来源。尽管现在粮田不多,但每家每户大多或多或少都要种点花生,保证来一年的吃油。多者能打一二百斤,甚至几百斤。 每年秋收一结束,家家就忙着挑选长果种,余下的就准备打油。 以往长果去皮数量少的用手扒,多的借用人家的大筛子,两个人像木工当年割锯一样,来回在筛子里擦,统称“擦长果”,至今还在沿用。待后用簸箕扇。这样反复折腾。 有句俗语是“冷粉坊,热烫坊(染坊),不冷不热住油坊”。 打油的工序是碾米、炒坯、挤压三道。上个世纪八十年代前,挤压还是靠杠杆方式用粗粗的木头挂上重重的大石头压,俗称压油。碾米五六十年代用大石头滚子碾压,后改为机器粉碎,代替了牲口拉滚子。挤压花生坯装的铁圈环,直径约40公分,厚度在6公分,一个罗圈能装16斤左右花生米坯。被挤压出油后的米坯叫麻散,那铁圈就叫“麻散圈”。炒坯是在大锅里,边烧火加温,边翻腾,这样就在冬季屋内不冷不热。就有了“不冷不热住油坊”的说法。大约40分钟就达到火候,此时半熟的花生米坯在油坊外大老远就能闻到诱人的香味。为防止油蒸发,门窗紧闭。炒好的米坯用白布包袱按每一个罗圈盛的数量称好,再装在“麻散圈”里一个个摞在一起,约十三四个,挤压。这叫一槽,若不足十个称半槽。第一次挤压后,再一一卸下,将“麻散”弄碎再次装压,叫“回槽”。这种方法出油率在每斤三两六七就不错了。 如今打油基本采用了机械化,脱皮、炒坯(人工烧花生皮加温火势稳定便利出油率高)、挤压、出油、过滤,全自动,只不过还是靠烧火在锅内炒坯。不同的一点,如今被挤压出油后的花生饼是零碎的,叫“麻散干”。出油率在四两一二。 现在正是打油的良机,因气候暖和米子干,出, 油率高。家家首先开着车到油坊免费脱花生皮排号登记,待把花生米回家挑拣后,再到油坊排号打油。大多天不亮就就出门,一天多才能完成。 (上图)往年打油碾米用的碾驼子,大牲口拉,约在三平米左右的大碾盘上挤压花生米,以备炒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