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桂飘香登桂山
◎孙翠菊
也许你向往过三山的如梦似幻,也领略过五岳的雄峻奇秀,可是,在我的心目中,生我养我的母亲山——桂山,比三山更奇幻,比五岳更壮美!
夏,收敛了她的张扬热烈,却依旧保留着郁郁葱葱;秋,刚刚展开她的画卷,万物日渐饱满,此刻正值碧水晴空。在这金桂飘香的季节,由基层干部、教师、中小学生、个体业者等二十多人组成的爬山队伍,开启了桂山登攀之旅。桂山,是千年古县牟平的四大名山之一,海拔虽然不足300米,但是不仅山峰突兀险峻,怪石嵯峨嶙峋,树木挺拔苍翠,洞穴奇幻深幽,而且有数不尽的民间故事和神话传说。
晨风拂面,朝阳温煦。来自周边县市区的我们大清早就赶往桂山脚下集合,无心细细品味热情好客的孙书记精心准备的香茗,一行人兴致勃勃地登山了。
桂山,就耸立在我们眼前,高高的顶峰给人近在咫尺的感觉,但是要爬上去却绝非易事。不说山路陡峭,沟谷幽长,也不说草木茂密,奇石林立,单是那遍布的藤蔓荆棘,就足以使你手无处抓扶,脚无地伸踏。村委同志提前披荆斩棘给我们勘探了一条相对好走一点的路,即使这样我们还是耗时一个多小时才登上山顶。
我们沿着一条山脊攀登,山脚下是一片苹果园,在漫山遍野大樱桃唱主角的舞台上,那绿叶簇拥着的红彤彤的大苹果特别惹人喜爱。穿过苹果园,沿着一条羊肠小道前行,一嘟噜一嘟噜黄艳艳的婆满头儿调皮地向我们招手,撸一把,按进嘴里,要多甜有多甜;还有那像小灯笼似的挂在浅绿色叶子里的山枣,虽然“人言百果中,唯枣凡且鄙。”但是小心地摘下来,放进事先备好的袋子里,回家煮水喝,那作用可大着呢。对,还有“如丹缀土城”的柿子、甜腻糯柔的软枣、巧笑倩兮的板栗。大家就这么边说笑边赏景,悠哉悠哉地前行。可是,愈往上走山势愈陡峭,需要手脚并用了。我前面的一个胖小子很棒,爬了一小会儿就汗流浃背了,可是他毫不气馁,手抓草扶树,脚登石踏土,甚至手都摁在地上了,也不吭声,小燕说这得益于她的“威逼利诱”。我的学生小燕是登山爱好者,热情似火,开朗活泼。所以一路上,她的胖小子亲戚、我这个老师、堂姐晶等都是关照鼓励的对象。
我们还在半山腰粗气细气地喘呢,突然传来了孙书记的喊声:“到山顶啦!”你说这些男同胞,刚才还在这里绅士般地鞭策我们,一转眼就到山顶啦。“发红包啦!”这一声喊叫更具诱惑力,不过还是不抢吧,留给那些节日期间依旧战斗在工作第一线的群友,人家捞不着来爬山,强烈要求多传几张照片以饱眼福,那登顶红包也作为安慰奖了。继续咬紧牙关爬,且慢,我们身处原始森林了,只见周围是清一色的柏树,笔直挺拔,耸入云天。抬头仰望,浓荫遮天蔽日,几束细细的光线将点点斑驳的影子投射在由枯叶杂草铺就的松软地毯上,柔和静谧。“看,这个蜂窝状的葫芦头是什么呀?”晶大声喊道。这得问问我们的大百科顾问山老师了,他对桂山的地形地貌、动物植物、掌故史实那可是谙熟于心的。“它的俗名叫灰薄蛾,学名是马勃,要是被荆棘划破了手,用它敷上,血立即就被止住了。”啊,桂山真的是生物宝库啊。
大自然真是造化神奇,我记得地理上有“一山有四季,十里不同天”之说,讲的是云贵地区地形高度变化大,致使气温产生差异,从而产生不同的自然风貌。而桂山则是不同的坡面有截然不同的植被,据山老师介绍,山东坡以柏树、刺槐为主;山西坡以松树为主,记得我刚参加工作时,曾在一棵松树下拍过照,那树高大挺拔,从一块陡峭的岩石缝隙中长出,其一侧枝桠直直伸出,颇有黄山迎客松雍容大度之感;山北坡以软枣树、楸树、洋槐、橡树、板栗树居多。
登上桂山之巅了,正所谓“无限风光在险峰”。举目四望,一幅大自然的画卷铺展在眼前:山北麓这个四面环山的小山夼,就是生我养我的故乡。那些青砖红瓦的民居就那么依着山势错落有致地排列着,绿树红花屋边绕,醉人馨香沁心脾。后面人家的街道可能与前面人家的窗户甚至屋脊齐平,可是却不曾看见终日遮蔽的厚窗帘和钢筋铁骨的防盗窗,民风淳朴可见一斑。
提到小山村,人们会想到“穷山恶水”“荒山秃岭”,可是上苍赐予我家乡的却是山青水秀物华天宝。一年四季,春有鸟语花香,夏有郁郁葱葱,秋有硕果累累,冬有瑞雪纷飞。即使是三年自然灾害时期,我的乡亲也无须吃草根啃树皮,甜甜的地瓜就足以解决温饱问题。所以在桂山诸多的神话传说中,我特别相信“十八口金柜十八口银柜”一说,也很感谢好奇心切的小和尚无视师傅的叮咛而导致宝葫芦金钥匙没长成。否则金柜银柜就不会至今还藏匿于山中,更不会保佑我的乡亲世世代代太平安宁。
继续北望是莱山区,这里是烟台市的中心区域,其和谐的社会局面,飞速的经济发展,如画的自然风景,适宜的人居环境都堪称典范。她与左右毗邻的高新区芝罘区浑然一体。蓝天白云下,碧海翠山前,高楼林立,车水马龙,绿荫如盖,花团锦簇。我们的家园尽显繁华、充满活力。
视线东移,那湛蓝的天空和澄澈的大海宛若点缀着朵朵白云和点点白帆的巨大帷幕,将仙境养马岛和蓝色牟平拥揽怀中。我的几个学生正为能清晰地看到几十公里之遥的自家楼宇而高兴呢。想起了半个世纪前的首次桂山踏青,那时的桂山有专人经年看守,不仅山更幽,林更深,草更茂,水更洌,而且其在人们心中的地位更崇高更神圣,所以能成功登顶特别激动人心。“往东一望,一片大海,海里还有小船。”这个造句,老师给我打了个双对勾,它至今镌刻在我的脑海中。
极目南方,天际下是连绵起伏的群山。耸翠的群峰、叠嶂的山峦环抱着一个水光潋滟的巨大玉盘,那就是集防洪、城市供水、农业灌溉、渔业养殖于一体的高陵水库。它修建于上世纪七十年代,我们的父辈曾参加过那场历时三年的气壮山河的万人大会战。始于水库、跨越三区、曲折穿行于山谷、田野、山寨,直奔东北方向的大海而去的那条波光粼粼的玉带,就是辛安河,这是港城烟台著名的自然科技文化观光带,这里三季有花,四季常绿;亭台轩榭,精巧别致;静可水边垂钓,动可林间漫步。还有围子山的古迹遗址和河海交汇处的万鸥翔集。总之,美不胜收的景色,会让你有移步换景、别具洞天之感。
桂山西麓的水值得着重一提,它的源头在丛山峻岭中,充沛饱满,源源不断。水随山转,人傍水行。那蜿蜒曲折的水流,冲出山涧,穿过村落,汇入大河,直奔海洋。那条河上游被我们称之为“南沟”,那里简直就是人间仙境!河两岸是流香的瓜果,河水细柔潺湲,清澈见底。河底不是细细的白沙就是整个的岩石,小蝌蚪、小虾、小鲫鱼……倏忽左倏忽右地游来窜去,引得抓捕的孩子们惊叫连连。“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柳宗元笔下的彼景即是此景。
南高北低的地势,使这条河形成很多小瀑布和小水潭。涓涓细流,从平缓处流过,经突兀的岩石突然阻挡,便四散溅开,又汇聚于“全石以为底”的岩石窝,再沿巨石落入水潭,或聚或散,如一片珠帘,随风飘洒,在阳光的映射下,耀着彩虹,缤纷亮丽。
站在桂山之巅,真的有“一览众山小”的感觉,那么桂山之名来源于“桂花托月”的传说便更有可信度了,我仿佛看到一轮金光四射的圆月挂在那棵枝繁叶茂香飘万里的桂花树梢上,也相信正在北京乾清宫里与文武百官觥筹交错喜庆仲秋的康熙皇帝恰巧在金樽中看到了“桂花托月”这一壮观的景象。
桂山是一座宝山,也是一座福山,她寄托着山脚下我的父老乡亲对幸福安定生活最虔诚的期盼。抚摸着龙王庙遗址上那虽经风吹日晒却依旧完好无损的东海龙王石雕像,能想象出它鼎盛时期人们顶礼膜拜的盛况;站在老龙角小庙旧址前那酷似神龙的巨石前,仿佛看到来自泰山普照寺的一老一少两位和尚守护桂山的日常。桂山风韵,钟灵毓秀。今天,当我们这些流淌着坚毅刚健、质朴无华血脉的大山子孙登高望远的时候,内心又怎能不激情澎湃。“梁家大川聚群英,一路踏歌桂山行。登上顶峰四下望,无限风光在心中。”山老师的一首《登桂山有感》在群里一发布,恰如一石激起千层浪,大家沸腾起来了,每个人都变身“文人墨客”,争相以诗文刷屏来表达自己高昂喜悦之情,水平高低暂且不论,但思乡怀土,其情可鉴哪。“倾尽乡情书桂山,几经风雨磨砺难。而今风韵依旧在,不妄此行来登攀。”文思泉涌的山老师新作迭出,整个爬山过程竟有十多首诗歌新鲜出炉。远在大海彼岸的燕和晶的表哥也有感而发道:“深秋薄凉满山黄,童年时光梁家夼。岁月幽清心似远,桂山脚下是家乡。”每当新诗一出,新晋“主播”卿就立即声情并茂地朗诵,旁边还有摄影师录像。大家就起哄:电视上见过这个美女主持!卿自我调侃道:“我爬山这么多年没出名,今天火起来了!等弄个抖音,在全国‘抖一抖’!”
狼洞,应该是大家最渴望游览的地方了。早在本次活动的筹划阶段,燕子就把各种各样的问题抛给了山老师,而老师则是有问必答。“老师,洞里到底有没有狼啊!”“早先应该有,据说那时候狼经常成群结队地到村里骚扰百姓。”“老皮子是什么?老辈子人说它能迷惑人,能把人背走,说得有鼻子有眼的。”“不知道是獾,还是狐狸,还是貔貅,老辈人有这样吓唬小孩的。”……我们一直知道狼洞的存在,却从不敢近前,自古以来的各种传说都神乎其神,其中一说是这个洞直通二十里开外的一个小猪市,当年有个探险爱好者挑着一担蜡烛前往探险,最后蜡烛全部点完了也没有走到洞的尽头,却听到了洞顶上“哼哼唧唧”的猪叫声。
有男同胞们壮着胆儿,我们平生第一次目睹了狼洞的庐山真面目,只见洞口危石兀立似虎牙桀立,四周层崖峭壁如刀削斧劈。抬头仰视,怪石峭拔,岌岌可危;低头俯瞰,洞穴幽暗,深不可测。“女子汉”小燕早就雄心勃勃地要进洞一探究竟了,怎奈无论是激情鼓舞,还是提供手电和木棒,就是没有一个男士敢与她一路同行。大家更不可能让她独闯狼穴了。
古时候地广人稀,山中有豺狼虎豹不足为奇,不过这狼洞的来由值得探究,传说明朝年间宦官魏忠贤曾带领一班人马来桂山打洞采金,那这所谓的狼洞是不是采金洞呢?反正在我年少的记忆中,只要一下雨,穿村而过的河套里挤挤挨挨的全是腰别牛角、手拿木质金簸箕弓身淘金的人。“老师,您这是看见神魔了么?”我正神游天外呢,拍照的燕子喊了一声,想必我的表情有点搞怪。
“秋色秋韵满山岗,儿时伙伴桂山往。满山景色看不尽,留下倩影手机上。”那个可爱的小女孩儿还在吊床上惬意地荡来荡去;长枪短炮装备齐全的摄影师华仍在饶有兴趣地精选角度“咔嚓”;正全力打造美丽乡村新名片的孙书记也继续在与同仁们讨论探索……手机铃声响起来了:“你婶早就准备好了面条,别忘了来家吃哈!”山叔又在催我吃午饭了,一听这话,旁边的小燕赶紧说:“老师,到我哥家吃地瓜面面条!”明弟也急了:“姐,你早就答应到我妈家吃了!”……
双亲故去室已空,泪眼仰问家何在。漂泊天涯的孤舟今天驶回了爱的港湾。最终在春婶家吃的这顿午餐,使我感受到了久违的家的氛围和母爱的味道,望着春婶慈祥的目光,听着她温柔的话语,感受着她温暖的双手,我几度哽咽。可是春婶却说,她一辈子都不能忘记在那个一千元钱就可以盖一栋房子的年代,我的父母在本身都捉襟见肘的困境下那二百元的雪中送炭。第一次听说这件事,但我坚信,这一定是一种善的回馈,因为敦厚从善、友爱乡邻是我的乡亲世代相传的美德。
美丽的桂山,我的家乡。再华丽的辞藻用来形容你,都显得苍白无力;再伟大的摄影师置身于你,思维都会犯困。厌倦了灯红酒绿的浮躁和钢筋混凝土的桎梏,为心灵寻觅一处世外桃源的宁静吧,这里就是那“青布麻衣看云卷云舒,粗茶淡饭品人生百态”的理想之所在。
“高山不语自是高远,静水深流自是深邃。”这是桂山行的感悟,亦是人生的追求。
(本文图片来自网络)
孙翠菊,教育工作者。烟台散文学会会员,烟台散文微刊编委。学术论文散见于《中国教师》《教育交流》等,偶有文学作品见诸报端微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