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中文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查看: 788|回复: 4

与秋天有关的一组博文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2-7-12 09:04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前线论坛。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中文注册

×
崆峒散记
生在凡尘之中,难免有些烦心的事儿。人烦了,就想出去走走。好多年前,我就有个梦想,去趟夏威夷,领略一下异国的风光。在高大的棕榈下,躺在白色的细沙上,聆听着阵阵海浪,什么都可以想,也什么都可以不想,那是多么惬意的事情啊。
    夏威夷不是我辈之人随便可去的,没有大笔的银子不能成行。但是,咱可以去崆峒啊。每当我徜徉于滨海观光路上,每当我驻足国际会展馆的挡浪坝上,看到那些出没于风浪中,飘飘有仙气的小岛时,心中就生出了许多向往之情。
    好象是天意吧,悠悠我心发起的出去走走的活动,最终的地点定在了崆峒。
    十月十六日,天高气爽,风和日丽,零距离论坛一行10人坐游艇进了岛。…
    (一)海岛名称的由来
    这个岛为什么叫“崆峒”呢?没有文字记载。
    史书上有这样的记载:当年秦始皇统一了六国后,豪情万丈意气风发地坐了高轮大车东巡,就在烟台芝罘岛上盘桓多日。人们根据这一史料,演绎了一段故事,说是秦始皇登岛东望,看见了那些海中小岛,就问身边的大臣:“那些小岛可有名字?”大臣知道皇帝求长生不老之药心切,就顺口而答:“那就是神仙所居的崆峒。”
    还有一个民间传说,说齐天大圣孙悟空在保护唐僧到西天取经,经过了九九八十一难,终成正果,佛祖也给了他一个显赫的称号。他一高兴就腾云驾雾,遨游四方,偶然间发现了滔滔大海中的这个小岛。
    悟空见这小岛,风光着实不凡,山水相连,碧波衬着青山,花香鸟语充溢期间,怪石嶙峋,山不险而奇,清泉丁冬,水不急而清,果真是一个绝美的所在。
    他正想把这里当成他的第二个花果山,一个背剑的老者从渺渺茫茫的海雾中冉冉而出,这就是吕洞宾。
    两个神仙为这洞天福地争了个脸红脖子粗,都强调这个岛属于自己的。话不投机,诉诸武力,棍剑相交,杀了个昏天黑地,依旧不分胜败。
    次斗惊动了土地,在他的劝说下,暂时休战。在土地一番合情合理说教后,给他们俩出了章程:“这岛的名字啊,不妨各取一字,大圣来一趟海岛不易,取‘空’字为首,也算留个纪念;仙长取一洞字,正合着洞天福地之意。”
    孙悟空和吕洞宾握手言和。
    后来,人们因这小岛山水相连,就取其音加了个“山”字旁儿,正式取名崆峒岛。
    传说毕竟是传说,不足为信。
    崆峒之名大概是这样来的。
    估计秦始皇那个时代,岛上绝无人烟。就是现在全岛也就三百八十户人家,千人左右。那岛上什么时间有人居住?不知道。据可靠的史料这样叙述:明朝末年,海上倭寇猖獗。原来岛上的居民不得安生,纷纷逃上陆地谋生路,海岛就变成了毒蛇出没的荒岛。人们把这一期间叫“空岛”。到了清朝初年,天下渐渐安定,陆上的人,恋着那块乐土,就有陆续迁回岛中来。最初是乾隆年间,有吕姓和王姓八户人家进岛定居,自称这岛为“八家岛”。
    自我们一行10人登岛起,我就猜想,这个渔村与陆地太近了,想来有不少文人墨客登临游览,看这里风光绮丽,很有些仙界的味道,便挑了个与神仙有关的地名来称呼这个小岛。村中的人听这名字有吉祥之意,自然乐于接受,于是“八家岛”慢慢就被人们遗忘了,崆峒之名从此流传四方。
    (二)海岛的组成
    崆峒岛其实是一个小小的群岛。村子建在最大的一个岛上,村中人把这岛称为“大岛”。围绕着大岛,还有10个小岛。向西有马岛、菜岛、扁担岛、陀罗顶,向北有甲岛、豆卵岛、地流星,向东由远及近的是大姑、二姑、三姑三个岛子。每个岛子各有特色,每个岛子各有故事,只是我们来去匆忙,没有细细去听罢了。
    在网友们发的照片中,名副其实的要算甲岛了,看红大哥的帖子,当地人叫它“鳖砣子”。
    甲岛之上多蝮蛇,和大连蛇岛上的蛇是一个品种,数目不详,其毒无比。去年,旅行社组织了甲岛探险游,专门拍了专题片。看那些旅游的人全副武装的样子,我就寻思,那是旅游啊还是遭罪啊。因为甲岛上多蛇的缘故,所以近年来也有人称这岛为蛇岛。
    再看扁担岛,在海中细溜的一条线,可偏偏在岛的两端立出两座小礁丘,极象樵夫挑柴下山的担子。风来浪起,悠悠颤颤,更象是有人在水中挑着担子行走。当年,叶剑英元帅来烟台看到这一奇观时,诗兴大发,命笔写下了“仙人扁担挑双屿”的诗句。
    至于马岛,我的老师山曼先生曾经给我讲过那个动人心弦的传说,可惜那天我酒喝多了,记不甚清,不敢妄笔乱写。
    但我忘不了老师这样描述大姑岛、二姑岛、三姑岛:“根据她们在海中孤立的位置来看,大约原来叫大孤岛、二孤岛、三孤岛。但现在这样的称谓,很有人情味儿,听着那么亲切,仿佛她们要回家来了。”
    (三)海岛人的生活
    岛上的人,从前世代打鱼为生。他们春天捕鲐鱼,夏天捕会飞的燕儿鱼,秋天钓刀鱼。很少有赶小海的,看红老师的帖子,岛上有句俗语:钓鱼摸虾,饿死全家。那意思是赶海不是渔民的正经活儿。这话,我在芝罘大疃也听说过。
    当年岛上的人,春天用围网捕鲐鱼,那是一年的重头收入。这一点,我从岳父那里也得到了证实。岳父是福山下刘家的,靠海,16岁的时候打过鱼。他说,那时候船小,出不了远海,就捕这样不值钱的鱼。那时候鱼厚啊,一网就是几千斤甚至接近万斤。登上崆峒,我曾经请教过红老师“鱼眼”的事儿。一对船出海,那“鱼眼”就是指挥。被称做“鱼眼”的人,在“观鱼台”上,从水色的变化,就能看出鱼多鱼少,从鱼肚的白亮又能分出鱼大鱼小。他的小旗一挥,鱼网下到哪里哪里就有鱼,如囊中取物。现在听这样的故事如神话一般,不可思议。但在当时习以为常。同红老师讲,岛上著名的“鱼眼”竟是一位老太太,那可真是火眼金睛啊。可惜老人已经在了。
    现在近海已经没有渔业资源了,当年渔民的生活,后辈们听来也成了故事。村中现在主要的产业,改成了海珍品养殖。岛上有来自鲁西、河南、安徽等地的一千多人的打工人员,组成了规模可观的养殖专业队伍。他们成年累月,驾着小船在海中作业,就同昔日的农民荷锄下田一样,构成了今天渔民生活的图画。
    那个夜晚,我们在岛上看见很多成群结队的打工妹,有的在散步,有的在购物,还有的在唱卡拉OK, 她们给静谧的海岛带来了生机与热闹。
    (四)淳朴的民风
    胶东半岛由于受儒教文化影响,向来以民风淳朴著称。崆峒更由于与陆地相隔,这里好象世外桃园一样。听山曼老师讲,过去岛子上缺淡水,蔬菜种得少,所以要定期地坐渡轮来市区买菜。他们来到农贸市场买东西,捎带着把海产品拿到市场上。他们做生意很豪爽,说话声音洪亮,从不问多少钱一斤。习惯这样问:这一堆,多少钱?买东西论堆,这是他们的习惯同样卖东西也论堆,嫌称秤麻烦。但是,市场经济发展到今天,这习惯已经没有了。如果你打听岛上的海参能长多大,他会告诉你,穿四十三号鞋的脚,豁开个海参可以当鞋穿。
    我曾经参加过几次渔家的宴会。他们开始还比较拘谨,几杯酒下肚,就搂着我称兄道弟了。渔民喜欢同能喝酒的人交往,说那样喝酒痛快。喝高兴了,他们就撤下杯子换成碗,使劲地造。螃蟹不是用盘子端上来的,而是用盆上,还不断地说:“使劲吃,不够,再煮。这里可不和市里一样,你们就会花样,一个螃蟹能做八个菜,可就是吃不饱。”说得大家哈哈直笑。
    时代在发展,人们也在变化。上岛以后,我就注意岛上的民风。可惜忙着玩了,与渔民没有交往。倒是去了打工妹们工作的地方,和她们聊了几句。彩色头巾下的那双眼睛还是略带羞涩,带着一种淳朴与好奇。纵横走在路上,顺手摘了三个无花果,一位大娘就不停地告戒:“小伙子,没熟,吃不得。”感动得纵横慨叹:“这要是在我们那里,我肯定要被骂个狗血喷头。”
    晚上,漫步在海边,听着阵阵涛声,看着一海之隔的市区灯火,越发感觉这里想仙境一样美。
    当我们乘船返回市区的时候,素不相识的岛上的年轻人,也好心地告诉我们:“下次来岛上,就坐村上的渡轮,可以省钱。”多好的人那。
    (五)岛上的建筑
    海岛上原来有一白色的灯塔建筑物,建于1866年,远望成为海岛的标识。现在它已废弃不用,成为了帝国主义侵略中国的见证。新建的灯塔更加高大雄伟,矗立在岛上的最高处,成为岛上新的亮点。我们这次游览崆峒,没有登临灯塔,俯瞰全岛风光,不能不说是一个遗憾。
    大约在岛上半腰的地方,还有一处西式建筑,已经列为保护文物,是外国人当年建的,值得一看。
    原来岛上居民建筑与陆地上的不同,每户的房檐下有一长溜的用白铁做的水槽。这水槽一直连接到院中的一个水窖。原来岛上缺少淡水,每户村民都要靠水窖储备雨水。
    这次去岛上,听房东阿庆嫂说,村里投资600万,建了一个海水淡化工厂,现在吃水不困难了。所以她家的房檐下就见不到水槽的影子了。
    现在我一想起师兄牵挂扛的那桶纯净水,就忍不住要大笑。但是,那桶水最后还是派上用场了,在海里扑腾完后,用来冲澡了。
    (六)海岛的树木
    海岛非常注意绿化,许多地方已经形成了林子,树种以松树槐树为多。野草茂密,覆盖了岛尖上。野菊花正是盛开的时候,那青春丫头摘一朵戴在耳边,顿时变成了花仙子。
    如果你登上海岛的最高处向北俯瞰下去,会发现北坡的树木与别处的不同。那些树普遍得矮,没有树头,树顶齐刷刷的,但是整个树显得粗壮。问村民,他们告诉说,那是海风造成的。
    原来这些树木在海风的吹拂下,也要寻求自己的生存方式,“树大招风”用在这里太合适了。只要这些树长出了树头,就要被狂风吹断,所以它们只有横向成长了。
    自然界就是奇妙。
 楼主| 发表于 2012-7-12 09:05 | 显示全部楼层
山乡藏胜地 造化说赤山
久居都市,琐事缠身,心浮气躁,日积月累,身心疲惫。去一个“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的世外桃源散散心,一直是我的一个念想。
    今年春天,有朋友从荣成石岛赤山游玩归来,谈起赤山,眉飞色舞,滔滔不绝。他说,最让他难忘的就是每当凌晨夜半,晨钟暮鼓,交回呼应,悠扬飘荡,唤醒山峦,令人如入仙乡佛国的情景。陶陶然,悠悠然,宠辱皆忘,四大皆空。如此好去处,定然不能放过,他嘱咐我。
    机会终于来了。初秋九月,天高云淡,艳阳高照,我们文朋诗友一行16人驱车来到了石岛赤山风景名胜区。
    远离了城市的喧嚣和烦扰,这里的古寺红墙,这里的庄重肃穆,这里的山青水秀,这里的恬淡静谧,这里的层峦叠嶂,这里的雄奇壮阔,让我目不暇接,让我心静如水。果然名不虚传。
    步入山门拾级而上,山门楼台轩榭首先映入眼帘,佛教协会会长赵朴初先生亲笔所题的“赤山法华院”,气韵生动熠熠生辉。迈出山门西行数十步北转,便见驰名中外的赤山法华院。导游介绍说,此院原系新罗(今韩国)人张保皋将军所建,始建于唐穆宗四年,会昌法难被毁,日本天台宗三祖圆仁法师入唐求法曾在此研修居留二年九个月。20世纪80年代,经中、日、韩三国考证后,得以重建。成为情系三国人民友好往来的历史见证地和象征。也是韩国、日本游客山东半岛旅行的首选之地。
    从法华院西行,越过普渡桥,便来到赤山禅院。禅院内有圆仁法师入唐展馆,周围翠竹环绕,百卉纷呈。沿着禅院边上的石阶,我们开始攀登赤山的顶峰。
    赤山奇石遍及山岭,因多与佛相关,所以还叫“石佛山”,特别著名的是南有“仰天佛”北有“佛指峰”,其他诸如万寿石、坐禅石、望乡石、神龟石、试剑石、和尚石、经书石、红门石、仙人脚石、圆仁像石、天碑石、将军石……千姿百态,还各都有一段传奇故事在民间流传。
导游还告诉我们说,远古时期,赤山也是汪洋一片。现在,山上也可以找到贝壳化石。沧海虽没变桑田,可也形成了一个佛教胜地。
    赤山虽不高,也让大家流了不少汗。漫游时间久了,虽有些劳累但我们兴致不减,反而野趣大增。大家走走停停,或评论一下山石,或评论一下石刻,或对着幽山旷谷大喊几声,或采野花自得其乐,或打打闹闹相互凑趣,全没了往日的衿持,总觉得这里的一切都是那么新奇,都返老还童般地赏不尽,玩不够了。
    终于登上山顶,整个风景区尽收眼底,西望重峰层林尽染,东眺大海海天一色,北望车水马龙楼房鳞次栉比,南俯悬崖绝壁陡削,群山环抱只中,楼台亭阁,栈桥甬路,雕塑小品,错落有致,隐现其中,趣意盎然。新建景点精思神构,大气磅礴,美仑美奂。
    正被眼前的美景所陶醉和震惊,山中忽然飘荡过一阵云气,赤山在氤氲之中了,这又增添了它的一分神秘感。看这个依山傍海,峰峦叠翠,溪琴清韵,云雾缥缈的美景,身在其中物我两忘,此非仙境又是何处? 用“名山古刹钟声悠悠,海天一色碧浪淘淘”来形容再贴切不过了。
    下山的路不是原路,所以处处有新景,处处有新意。山中曲径通幽,溪水潺潺,林间花木弥香,百鸟婉转。同行的年轻人,一路小跑,光听见他们的笑声,身影早被茂密的树林遮住了。几个女士,手持各色野花,打着太阳伞,优雅地在林中穿行。
    随身带的矿泉水早喝光了,我们就在小溪边满满地灌上一瓶子。喝口尝尝,甘甜清冽,充满了自然的味道。
   在这样一个清新自然、与山对话,与水交流的环境中放慢一下生活的紧张节奏,体会一下颐养天年、与自然融为一体的幸福,真好。
   赤山,下次再来。
 楼主| 发表于 2012-7-12 09:07 | 显示全部楼层
内蒙游记
读书使人深刻,而旅游则使人广阔。如果不能使自己深刻,那么我们不妨走向广阔。
                                                                   ---------------题记

    我对草原的向往,源于那首北朝民歌《敕勒歌》里“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的生动描述;我对草原的向往,源于那个鲜碧如画、绿草如茵的画面对我的的吸引;我对草原的向往,源于碧野《天山景物记》那个草原“蘑菇圈”和草原牧民生活习俗的描绘。今年暑假,我去了内蒙希拉穆仁大草原,让自己“广阔”了一次。
一片土地有一片独特的风景,一片土地有一片独特的文化。内蒙之旅,虽说是走马观花,但是,经历也足够丰富,住了蒙古包,吃了烤羊腿,接受了内蒙姑娘献哈达敬马奶酒,在草原上骑马驰骋,在沙漠里骑骆驼寻绿洲,还仰着身子滑了沙。尤其是还看见了美丽的昭君公主和威武的成吉思汗,当然是画像。
   以下是旅程的点滴记录,写到哪儿算哪儿吧。


                            大青山并不青

    7月16日中午,我们一行23人踏上了去北京的空调列车。四个人同处一个封闭的硬卧空间,享受和软卧一样的待遇,就感觉占了不少便宜,于是蒙头大睡,哐当哐当之中,还没梦见内蒙姑娘,凌晨四点就来到了北京。
    出了北京站,就和导游接上了头。小伙子挺机灵的样子,自称是呼和浩特人。寒暄几句后,大家就忙着把行李塞进了车。然后又把人塞了进去(车子小了点,大家拿的行李多,显得特别拥挤)。导游说了声,该上来的都上来了,车子就一路向西,驶向内蒙。
    汽车奔驰在高速公路上,不长时间就经过了居庸关和八达岭。看着窗外的崇山峻岭,欣赏着郁郁葱葱的树木,我们的心情也凉爽起来。
    不知走到哪里的时候,导游指着车窗外的连绵起伏的群山说,那是阴山山脉,离我们最近的就是大青山。听说是大青山,我坐正了身子,心里格外敬畏起来。历史上的大青山,是汉人阻挡匈奴人南下的最后一个屏障。想到祖先的丰功伟绩,我心潮澎湃,顿感饥肠辘辘,可劲补充了一顿火腿、鸭脯、牛肉干、烤鱼片、西红柿、黄瓜之类的东西,我才平静下来。在邻座同事的惊异目光下,我缓缓地解释道,我这人,一激动就想吃东西,你们在车上吃了一路,我是睡了一路。行行好,有什么吃的再贡献点吧。话音未落,我胸前一大包东西。真是一方有难,八方支援啊。
    填饱了肚子,望着山岩裸露,植被情况极差的大青山,一种苍凉的感受涌上了心头。历史上的大青山,是一个多树木的地方,蒙古语呼和浩特就是青色的城的意思,包头就是有鹿的地方的意思。读《内蒙访古》,里面也说到“现在的大青山,树木不多”。如今30多年过去了,依然依旧。不过,沿途看见不少栽种的小松苗,正在顽强地生长,心里多少有些安慰。

                              呼和浩特涮羊肉

    车子一路奔驰,一路欢歌笑语。没有烦心的学生在眼前,老师们逐渐露出了他们快乐的本性。旅游本身就是一个发现快乐、制造快乐的过程,没有人例外。可惜司机师傅第一次跑这趟线路,加上导游是个不认路的导游,上了车就知道睡觉,结果我们跑了不少冤枉路,真怀疑导游是呼和浩特人。路上加油站的柴油也不是十分充足,我们东一头、西一头地找油,也花费了不少时间。司机好容易加上了一份高价油。看样黎以冲突,造成了国际油价的飙升,都影响到内蒙了。
    车子进入呼市的时候,是下午一点多了。大家都喊饿的时候,我悄然无声,咱不管做什么,总是有准备的人。呼和浩特,一座漂亮的自治区首府,建筑风格有独特的民族特色。各个店铺的招牌上都是两种文字,上面蒙文,下面汉字。那蒙文确实有特色,笔画真多,像一种虫子,草鞋底儿。
    这个城市有两点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一是姑娘身穿时装,脚蹬马靴,即时尚,又突出民族特色;二是繁华的大街上竟然可以看到马车悠闲地走着,那车夫并不怕交通警察。看样,马车可以在市区穿行,是呼市特有的交通规定。
    当车子在市区又开始东一头、西一头找那个定点饭店的时候,当大家不断抱怨的时候,我开始闭目养神了。突然,我闻到了羊膻气,便大叫,咱们到了,到了!大家都笑,这老豪的鼻子真尖。可不是嘛,这真正的草原羊肉是俺向往已久的美味了。
    果然味道不错,肉嫩汤鲜。可惜不管饱,有些遗憾。打着饱嗝上了车,还恋恋不舍地回头看了好几眼。
                               我们为草原带来了甘霖

    从呼和浩特去希拉穆仁大草原,大概需要两个小时的时间。听导游讲,草原分为四种类型:草甸草原、典型草原、荒漠草原和高寒草原。我们去的草原属于典型草原,典型草原是植被群落由典型旱生植物组成,并以丛生禾草为主的植被类型。草原上三个周没下雨了,草不茂盛而且有些微黄,一簇一簇地附着在地面上。幸好“蓝蓝的天上白云飘,白云下面马儿跑”,成群的牛羊,白色的蒙古包点缀在草原上,各种颜色的野花,让我们的眼睛亮了起来。
    导游话题一转,谈到了晚饭。本来旅行社都安排好了晚餐的的标准的,可这个小伙子说,不吃烤全羊就不算来到了大草原。一问价格,全体失语,1500元一只。太贵了吧?有的老师不满。导游笑了,不贵不贵,我们不光吃了羊,我们还吃了一种文化,内蒙的食文化。那是用特殊的烤制方法,用特殊的杀法杀的羊,牧民在羊的腹部割一个口子,手伸进去扯断羊的动脉,羊血不放出来,这样的羊肉才嫩。我听了,浑身起鸡皮疙瘩。最后大家商量了一下,还是吃烤羊腿吧,也不枉来了草原一趟,价格是250一只,我们强烈要求尊重汉族习俗,砍价成240一只,要了两只。导游的脸色不太好看了,大概回扣挣少了。
    到了希拉穆仁,就下起了雷阵雨。这里的蒙古包一片一片的,好些个部落的样子。导游问了好几个牧民,才找到了我们要去的地方。
    一下车,三个穿蒙古族服装的小伙子拥在了车门前,给我们下车的三个人献哈达,然后是敬酒。他们不断地说欢迎远方的客人给草原带来了甘霖。我用指头沾了酒杯里的酒,先弹向天,后弹向地,最后手指头抹在了小伙子的额头上,祝福他吉祥,然后一饮而尽。咱老豪就是好心眼,没把祝福留给自己,没用酒抹自己的额头。
车里其他的老师还等待献哈达呢,没想到三个人却回去了。大家面面相觑,怎么这样呢?

                                 娜仁花蒙古包部落

    刚进了蒙古包,大雨就哗哗下来了。
    按照原来的行程计划,我们是要骑马进草原深处的。是要去看天鹅湖,是要到牧民的蒙古包里做客,品尝真正的牧民食品的。看着黑沉沉的天,听着打在蒙古包上砰砰的雨声,郁闷极了。苍天啊,大地啊,这雨来得怎么就那么不是时候呢?
    老师们围坐在一起打扑克的时候,我开始观察我们住的蒙古包来。底座是水泥铸成的,上面铺了木板,然后是毡子。十几床被子垛在包里的边上,四个人住一起,连铺带盖的都够了。这包的框架里是棉絮、棉被之类的东西围成的,外面是防雨的毡子。门的两旁有几扇窗子,用来通气、采光。包里是正中上方,吊着一只灯泡。
     大家看我不断地看外边的雨势,就说,老豪就打谱骑马去,你也不想想,蒙古马都是些矮小的品种,就你那块头,还不把马压趴了?
    话真气人。我饿了,拿出面包,就着矿泉水,吃了起来。

    傍晚的时候,雨终于停了。
    低头钻出蒙古包,在部落里溜达一番。看看厕所在哪里,看看浴室在哪里。这里面服务设施比较齐全,有卖工艺品的,有卖食品的,有台球厅,有足疗室,还有一个大的露天舞台,专门表演民族节目的。
    出了部落的大门,看见脚下的草挂满了水珠,绿色比雨前要浓了,并且挺立。可惜的是这些草稀稀落落的,不能全遮住地面。怪不得有位老师说:这里是风吹草低见马粪。是旅游破坏了环境,还是别的原因,不得而知。
    向东望去,一片栅栏围成的草场映入眼帘。哇塞,这才是真正的草原!青草全在膝盖以上,微风吹过,一片绿浪,真是一片醉人的绿。
    草场的西面,有一群马聚集在一起。走过去打听一下价格,一小时50元。真想马上策马驰骋,那个牧民小伙子直摇头说,刚下过雨,草皮打滑,马摔不坏,可能摔坏人。想想咱这身板,从马上摔下来,还不和摔西瓜一样,只好作罢。
    真是郁闷,跑到小卖部买了几包奶酪。10块钱一斤,也不知道是否便宜。尝了尝,酸了吧唧的。蒙古刀什么的,也不敢买,就怕带不回家。

   草原昼夜温差大。感觉有些冷了,钻回了蒙古包,换了长衣长裤,去看赛马和摔跤。
   呵,那牧民骑马驰骋,四蹄狂奔,扬起一片泥浆,羡慕死个人。
   呵,看那摔跤手互相撕巴,也想上去切磋切磋。同事们劝我,你看他们的马靴,还不一脚踢碎你的脚后跟!寻思寻思他们整天吃牛羊肉,没敢再吭声。
 楼主| 发表于 2012-7-12 09:08 | 显示全部楼层
烤全羊的仪式

     晚上七点多的时候,我们去餐厅就餐。在那里,我们目睹了吃烤全羊整个仪式。
“烤全羊”是内蒙古一种传统而具有独特风味的宴客佳肴。由于“烤全羊”的加工方法特殊和讲究,以前只供蒙古王爷享用,一般牧民根本吃不到,如今这一传统美食一般人都有机会品尝了。

  烤全羊之所以名闻遐迩,除了因为选用的羊肉质好以外,关键在于它有一整套特殊的烤制方法。烤羊要选择膘肥体壮的四齿三岁绵羊作原料,屠宰时必须采用攥心法:从羊的胸部开刀,把手伸入羊腔,攥捏其心脏致死,用这种方法杀死的羊不会大量出血,其肉格外可口。羊宰杀后不用剥皮,先把前腿挂起开膛,取掉五脏和下水,洗净胸腔、腹腔,然后用开水烫去羊毛,以碱水洗净全身羊皮。在羊的胸腔内放入各种佐料,四肢向上,羊背朝下,用铁链反吊起来,放入炉内烘烤。烤炉是特制专用的,以砖砌成,形成穹庐,先用一种叫梭梭的柴禾,将炉内烧红,撤去燃料,将全羊从烤炉的天窗口吊入,并关闭天窗和炉门,借用炉内高温,将羊肉炯至半熟,再打开炉门,由厨师用长柄勺,舀上梭梭柴的火块,对着羊身进行烤炙,直到羊全身烤成焦黄色为止。用这种慢火烤炙,能使羊腹中的佐料味逐渐渗透于羊肉之内,同时能使羊肉熟透。烤一只全羊,一般需要四五个小时。
     前面说过,我们没有要烤全羊,但是同时就餐的一桌浙江游客要的,所以我们有幸目睹了正个仪式。
    烤好的全羊以跪卧姿势摆入直径约1米的大盘内端上来,只见羊脖上系一红绸结,据说是以示吉利和隆重。在喜庆的蒙古音乐中,一位男性歌手用蒙语民歌演唱,唱些什么,一句也没听懂。
    这时,宴席上要选出一位王爷和福晋。只见浙江的“王爷”脖子上围着哈达,用小刀割下一块肉后,就连喝了三杯酒。这酒是漂亮的蒙古姑娘敬的,不得不喝。看着王爷紧鼻子夹眼的遭罪样儿,我就乐了,你以为王爷是那么好做的?
    他们那边进行完仪式,蒙古姑娘来到我们这边,又是唱歌,又献哈达,我这次还是敬天敬地,不过,最后那手指头划向了自己的额头。在人家的地盘,可不敢造次。
喝着内蒙的白酒,吃着烤羊腿和手抓羊肉,大块朵颐,豪情万丈。看着邻桌的全羊,我们笑了,那整羊他们能吃几口?其实,一只羊腿就占了羊的二分之一的肉。还是老师会打算啊,还是老师会过日子啊。
    不过,那晚我吃多了,一晚上没盖被子,身上热得很,全是羊肉惹的祸。
    马儿啊,你快些跑啊快些跑啊

    草原的清晨空气清新,尽管马粪的味道不时传入鼻中,仍阻挡不了你对原野的向往。几匹马儿脱离了群体,跑进蒙古包部落里来溜达,还不时地低下头来啃几口青草,然后用好奇的眼神看着我们。
    因为是阴天,没有看见草原日出。雨后的草原,绿色浓了,可仍然是“草色遥看近却无”。
    用过早餐,本来我们该出发了,想想来趟草原,竟然没有骑马,终究是个遗憾。领导和导游一商量,晚点走吧,让出一个小时,大家策马驰骋草原,过把瘾。
    听说起马,平日文静胆小的女老师比男老师跑得还快,纷纷去选自己的意中马,害得牧民不时提醒不要站在马的背后,防止马儿受惊踢人。我选了一匹模样有些野性的马,希望它能跑起来。在牧民的帮助下,我左叫蹬住马镫,一跃身上了马。咱这体重,让这马移动了好几下脚步才站稳。
    在老师们纷纷上马的当儿,有人大叫,老豪,你拉了,拉了!我回头一看,马儿在排粪。我大笑着回答,说话注意指向啊,是马儿拉了,不是我拉了!我话刚说完,一老师骑的马尿了。这下可好了,马群好象受了传染,一起方便起来。粪尿俱下,那场面,相当壮观。
    马队在牧民的带领下出发了。马儿迈着绅士的步伐,不紧不慢地走着。这可急坏了我,斗缰绳,夹马肚,大声吆喝,驾!马儿不动声色。有个随队的牧民说,它不听你的,我们叫它跑它才跑。感情这是有组织有纪律的马队。我明白了,它要是乱跑,肯定要扣分写检查的,和学生一样。可怜的马儿啊。
    就这样骑马,多没意思啊。我想起了一首歌,改了歌词唱给马儿听。马儿啊,你快些跑啊快些跑。无奈,这马乐盲,没听明白。
    正无计可施,突然马队骚动,原来,头马跑了起来。这下可好了,整个马队提速了,小步跑了起来,得得之声不绝于耳。一片欢声笑语。
    走一会儿,跑一会儿,不知不觉,一个小时过去了。我下马以后,看见马儿嘴吐白沫,就问牧民,这马怎么了。牧民看看我的身材,平淡地说,累的,你太胖了。

                               库布其沙漠之响沙湾

    从呼和浩特驶向包头,然后往南,经过黄河大桥,穿行鄂尔多斯高原,南行约 50 公里 ,便到了库布其沙漠旅游区。
    库布其沙漠是中国第七大沙漠,地处我国文化摇篮的黄河中游的南缘,居于内蒙古自治区鄂尔多斯市杭锦旗北部,库布齐沙漠景观壮美,风光独特。700里黄河宛如弓背,迤逦东去的茫茫沙漠宛如一束弓弦,组成了巨大的金弓形,库布齐就是蒙语里"弓弦"的意思。如诗如画的新月型沙丘链、罕见的垄沙和蜂窝状的连片沙丘等诸多沙漠景观自然神奇,是原汁原味的大漠风光,给人以发自内心的震撼。更别说变幻莫测的沙漠神光,由疾风雕刻而成的千姿百态的沙漠花,奇丽无比的沙漠日出,以及犹如神话般的海市蜃楼,这些沙漠特有的瑰丽景象,都具有巨大的吸引力。
    拿到门票一看,顿感稀奇,门票上有句广告词:这里的沙子会唱歌。忙问导游,才弄明白,原来该处的沙子,只要受到外界撞击,或脚踏、或以物碰打,都会发出雄悍而奇妙的崆崆声。人走声起,人止声停。因此,人们风趣地将响沙称作“会唱歌的沙子”。但是,阴天下雨或搬运到异地,沙子就不响了。响沙是一种自然现象,但目前尚未得出令人信服的科学解释。
    管它沙子响不响的,填包了肚子再说。没想到沙漠里的午餐挺丰盛,自助餐形式,随便吃。饺子、包子、米饭、各种青菜都来点。吃完了一不锈钢托盘的再去弄一盘,出门在外,要吃饱吃好,尤其肉吃多了,要多吃青菜。还没忘记一会要进沙漠,多喝几碗绿豆汤吧。心疼自己永远没有错,忘记是谁说的了,吃完了饭也没想起来。

                                   沙漠驼铃

    尽管是中午,尽管身处沙漠中,但是天有些阴,所以并没有感到炎热。拿了一瓶纯净水,坐上了缆车。经过一个亭子的时候,导游告诉我们要花10块钱租鞋套,目的是保护鞋子。咱穿的沙滩鞋,就不用把脚套起来了。有个老师嘟囔,就这样布质鞋套,花10块,太不值得了。我就劝说道,权当为内蒙人民做贡献了,不要一点爱心没有嘛。
    迈在热沙上走路,有些困难。走不多远,就看见驼队了。65块钱一头骆驼,比骑马还贵。没有犹豫,掏出银子就买了票。看着眼前卧着的庞然大物,内心里没有丝毫的害怕。骆驼大大的眼睛闪着温良的目光,棕色的毛发随晚风在轻轻的飘舞。抬腿坐入温暖的驼峰之间,骆驼就慢慢的起身,扬扬脖子,潇洒的甩甩鬓毛。
    领驼人将七八头骆驼前后栓好,这样就形成了一个驼队。出发了,映入我们眼帘的是一座沙山的山脊,非常非常的美。山脊上支支驼队慢慢前行,在阳光的影射下,给人以安详、舒适、静美的感觉。老师们唱着《梦驼铃》,抓拍着照片,热情地和对面而来的驼队打着招呼。一位女老师突然大叫起来,原来她身后的骆驼把鼻子凑了过来,热气吹到了她的背上。这引得大家哈哈大笑。
    骆驼的脚步铿锵有力,随着的脚步的起落,驼铃有节奏的响着。沙,无边无际的来自天边,无边无际的消失在远处。在风的吹动下,一弧一弧的波纹,形成了大漠之海。而骆驼,即像沙漠上的船,来来往往的游弋在沙的沙浪里,更像是沙漠里的一尾鱼。为沙漠而伴生的生灵。在沙漠里,人就像一只鸟一样,像鸟儿飞过大海一样,只是一个匆匆过客。而思维,就像蝴蝶,美丽的蝴蝶,斑斓的脆弱点缀着沙漠的寂寞。其实在人类生命的长河中,我们短暂的生命,只是一颗细小的沙粒,上下几千年共同的人类智慧,组成了如同沙漠般浩淼的人类文化。
    终于走到了绿洲,在沙漠里有这样一个水洼,有这样一片水草,真正感受了生命的顽强与伟大。
    下山的时候,我感觉腚疼,这才想起来,是早上骑马颠的。再看看别人,都是歪着腚坐在骆驼上。哈哈,那情景,笑死人了。
    回到出发地,我们又玩了沙滩越野摩托,滑了沙。这两个项目真是刺激,由于本人懒了,不想罗嗦了。只提一件事,回校的老师看见我们骑骆驼的照片,就好奇地问我,怎么别人穿鞋套而我没穿,我解释说,别的老师脚臭,怕骆驼受惊。   
 楼主| 发表于 2012-7-12 09:08 | 显示全部楼层
成吉思汗陵

    成吉思汗是蒙古民族的大英雄,也是古今中外著名的历史人物。他率领蒙古铁骑征战亚欧,战果显赫战绩辉煌,建立了东起朝鲜半岛,西至地中海沿岸,南抵印度河流域的四大汗国。国外有的学者称他是“世界历史上最伟大的军事统帅”和“打破西方壁垒的千年伟人”。瞻仰这样的伟人陵墓,自然也是我的神往之事。

    一到旅游区门口,我们就感受到扩建的“成陵”的恢弘气势。刻有各种图案和蒙文的两个三角型巨石中间,高高地耸立着成吉思汗骑马塑像。走进此门,映入眼帘的是由385座大型雕塑组成的铁马金帐群雕,每匹铁马都有3米来高,将士个个神态庄严气宇轩昂,五顶金色大帐都由铁牛牵引,还有由骆驼和牛、羊组成的游牧式后勤大营,生动地显示出成吉思汗运筹帷幄征战千里的历史场景。群雕后面是由花岗石砌成的记载宏伟业绩的亚欧广场。该广场用篮、白、红诸色和错落有致的层次将元朝和四大汗国的疆域充分地展现了出来。越过一片松林,便是由巨幅壁画为主,布置精美的蒙古历史文化博物馆。
     说实在的,这段太难写了。大家看书去吧,我不罗嗦了。
     对了,景点里有射箭的项目,我射了三箭,飞了两箭,一箭中靶,可惜在边缘,不算成绩,没有奖品。我就怀疑不是箭有问题,就是弓有问题,非要歪打才能正着。我这说法,也不知道算不算拉不出屎来怨茅房。
  

                                  鄂尔多斯过瓜瘾

    驱车进入鄂尔多斯,已是晚上八点了,这时夜幕还没降临。住进一家宾馆,疲劳之感顿时袭来。匆忙洗了把脸,就匆忙去餐厅吃饭。旅行社是管饭不管酒的,我们打算自己掏钱买酒喝,一问价钱,8元一瓶呼和浩特出产的啤酒。
    怎么这么贵啊?在我们烟台,啤酒卖四元一瓶算是天价了。我直摇头,服务员笑而不答。
    没法子,少喝点吧,20多个人只要了8瓶啤酒。还没觉景,瓶子就空了。意犹未尽地离开餐桌,L君对我建议,咱出去溜达溜达吧。
    刚出大门,一股水果特有的香气扑逼而来,门口的街面上,就有卖瓜果的。凑近一看,有桃子、甜瓜,还有一种我叫不上名字的圆瓜。我俩在挑瓜的时候,女同事们结伴逛街去了,都知道鄂尔多斯的羊绒好,她们想把银子贡献给鄂尔多斯市。
    买了几个甜瓜,没有水洗,就拿手蹭蹭。咬一口,天那,血(读xie音)甜!胡囊胡囊几口,就全装肚里去了。L君曾在内蒙住过多年,他认识那种圆瓜,叫“华来士”。他很自豪地告诉我,这东西当年他好个吃,可甜了。我一听就美了,买,咱买,快尝尝!他仔细地挑选着,连瓜摊老板都说遇到行家了。
     选好一个,老板用刀切开,我咬了一口,娘哎,老鼻子甜了!甜掉牙啊。内蒙的光照时间长,处在高原,又是沙地,也难怪这么好吃。吃完了这个摊子,我们向老板打听鄂尔多斯最热闹的地方在哪里,老板很神气地说,就是这里了!鄂尔多斯是个地级市,人口没有烟台的多,截面也不够繁华。
     我们沿着这条街溜达,走到了头,是鄂尔多斯羊绒衫总厂的职工宿舍,下了班的青年女工正陆续往宿舍里走。就100多米长的街道,难道就是这个城市最繁华的地段,我们狐疑。问问路边的烧烤摊子,啤酒才三元一瓶,顿感上当了。在小铺里买成捆的啤酒,也不过19元9瓶(它那里的啤酒9瓶一捆)。看着碳火上吱拉冒油的羊肉串,真是没有肚子装了。
    继续溜达,又回到了宾馆的大门口。夜色浓了,就剩了一家卖瓜的了,老板大喊便宜处理。我们抵御不了那瓜的诱惑,就把剩下的瓜包圆了。一块一斤。这时,女同事们空手而归,原来商场都下班了。她们看见我俩还在吃,好生奇怪,你们吃了这么长时间啊?我们实在吃不动了,让她们拿回了宾馆。
    继续溜达,看见了一个24小时营业的露天大瓜摊。这时,我已经学会了当地的一句话,就问这瓜怎么卖。也是一元一斤,不过,瓜更新鲜。L君建议,咱背点回去吧,也让家里人尝尝。临走的时候,L君对老板说,明天一早肯定有不少人来买。
    第二天早上,尝到甜头的女同事们纷纷打听在哪里买的瓜,L君领着她们去了。满载而归。把司机愁的啊,我这车快成货车了。北京的司机闻着瓜的香气,也忍不住下车买了一包。
    旅游车带着瓜的香奔向包头。


                                          昭君墓

    昭君墓,亦称为“青冢”,蒙古语称“特木尔乌尔虎”意为“铁垒”传说,每到深秋时节,北方草木皆枯,唯独昭君墓上草青如茵。故称“青冢”。昭君墓位于呼和浩特市南九公里的大黑河畔,墓身为人工夯筑的封土堆,高达33米,矗立在一片平畴之中,更显其巍峨高耸,姿态雄伟。“青冢拥黛”被誉为呼和浩特八景之一。
    王昭君名嫱,西汉南部抹归(今湖北省兴山县)人,是中国古代四大美女之一。汉元帝时入宫为宫女。竟宁元年(公元前33年),匈奴呼韩邪单于入朝求和亲,昭君自愿远嫁匈奴,后被封为宁胡阏氏,这就是历史上有名的“昭君出塞”的故事。在我国古典文献中,最早提到昭君墓的是唐代杜佑所著《通典》。
  昭君墓占地1.3公顷。墓前有平台及阶梯相连;与中原地区汉代帝王陵墓的外观颇近。第二层平台及墓顶各建有一亭。伫立墓顶,极目远眺,阴山逶迤峥嵘,平畴阡陌纵横,墓草青青,古木参天。昭君墓周围景色宜人,加上晨曦或晚霞的映照,墓地的景色似乎时时都有变化。民间传说昭君墓一日三变,“晨如峰,午如钟,酉如纵”,更增添了昭君墓这一塞外孤坟的神秘色彩
  前不久,电视上播映了昭君出塞的故事,这里就不赘述了。我去坟顶看了她的画像,确实漂亮,怪不得大雁见了她都晕。以现代人的眼光,她有点胖,这和那个时候的审美有关。
    沿着阶梯下来的时候,我发现铁护拦上有凝结的水珠,我就猜测这个护拦同时也是个水管。走不多远,看见水管漏水,证实了我的猜测。
    往回返要出大门的时候,有个老师面对昭君和单于骑马并行的雕像,问我,你猜,他俩在说什么?
    我想都没想,顺口就说,他俩在商量,今天中午吃什么,谁做饭。
    历史和现实总是惊人的相似,谁敢说我说的就不对?

                                      莜面宴

    莜面,实际就是燕麦磨成的面粉,绝对的健康食品,低糖,降压,降脂。莜麦是一种成熟期短,耐寒,耐盐碱的低产作物。产量虽低,但含有高蛋白,和大量铁、钙、磷等多种微量元素。早在南北朝时期,呼和浩特一带就有农民种植莜麦。到清代初期已大面积耕种,享有“阴山莜麦甲天下”的美称。现在仍为当地人民的上等主食。莜麦加工方法特殊。加工时先要将莜麦淘净,晾干后上锅煸炒。炒熟后再上磨加工成面。民间的吃法颇多,有搓鱼鱼、推窝窝、卷囤囤、搅拿糕、碾刨渣、炒傀儡等等。多种多样的吃法。吃时可按各人的口味不同和季节的不同佐料以羊肉汤、盐菜汤,时令蔬菜等,再加一些辣椒、蒜蓉,更觉可口,深受当地人喜爱。这东西,在我看来,就是把面条蒸熟了,然后浇上各种卤,再配上各种蔬菜来吃。据说不能多吃,吃多了硬放屁。
    结果谁都没多吃。就那么个小车,要是大家接二连三、此起彼伏地蹦噶地放屁,那多没面子啊。


                              呼和浩特大召寺

    大召寺,汉名“无量寺”。蒙语称“伊克召”。意为“大庙”。
    大召寺位于呼和浩特市玉泉区大召前街。是由明代蒙古土默特部落的首领阿拉坦汗于明万历七年(1579年)主持创建的。明廷赐名 “弘慈寺”。清代后改称“无量寺”。因寺内供有一尊高2.5米的纯银佛像,故又有“银佛寺”之称。  
    据载,土默特部阿拉坦汗在兴建美岱召后不久,便决定另建第二座城寺,在明朝宫廷的支持下,万历七年(公元1579年)正式动工兴建。新建的城寺将城与寺分开,寺在城南的路西,第二年即告落成,城在又一年以后才告竣工。明廷赐寺名为弘慈寺,即现在的大召寺,城名为归化城,即呼和浩特市旧城。大召建成,由于召中供奉银制释迦牟尼像,所以当时也称为银佛寺。万历十四年(公元1586年),僧格杜棱汗邀请达赖三世来呼和浩特。达赖三世在土默特部盛大的欢迎仪式中,自鄂尔多斯进入呼和浩特,主持了弘慈寺银佛的“开光”法会。从此大召在当时漠南蒙古成为有名的寺院,也是呼和浩特最大的寺院。
    我这人,一进寺庙就晕头转向,而且暂时失去记忆。看不懂,看不明白,索性不看了。回车上去了,等待。突然天降暴雨,无淋漓之苦,甚幸甚幸。
    从来就没有救世主,也不靠神仙皇帝,要创造人类的幸福,全靠我们自己!《国际歌》的歌词突然在我脑海里闪现,阿弥陀佛。

                                      逗留工艺品厂

    旅游的最后一个节目是去呼和浩特市蒙亮民贸有限公司参观、购物。通常这样的安排都是宰人的,旅游业的潜规则,大家心知肚明,不说罢了。只要你看紧自己的口袋,那银子不会自己流出来。
    蒙亮民贸有限公司成立于1989年,是以生产民族工艺品为主的民营业。目前产品已经达一千多种,遍布国内,远销海外,深受海内外旅游者和收藏家的喜爱,已成为内蒙古自治区首府呼和浩特市民族工艺品生产的一道靓丽的风景线。我们参观了公司的生产线及产品展厅,蒙古刀具、镇宅神剑、牛角制品、羊绒制品、石头系列、奶制品系列、镀银酒具、标本系列、皮毛动物、皮画系列、皮制工艺、锡制品、工艺礼品、民族服饰等产品琳琅满目,令人目不暇接。
    我随便转了转,感觉东西就是贵,奶酪25元一斤,牛肉干138元一斤。小块的牛肉、奶酪是可以品尝的,味道确实不错。据两个青年教师开玩笑说,他俩先去吃牛肉干,煞有介事地挨个小盘品尝,这个辣了,那个咸了,这个太硬,那个太膻,转了一圈也没买。然后再去尝奶酪,这个酸了,那个甜了,总之没有当意的。最后,两个人又跑去尝奶去了,大概是喉着了。
    我最后看中了几块地毯,无奈,没拿那么些钱,就是拿了钱,也扛不回去。哈,说着玩的,杀了我,我也不在这样的地方购物。
                            疯狂购物离内蒙

    夜宿呼和浩特计委中心是在内蒙的最后一个晚上了,凌晨四点,我们将赶往北京,踏上回家的列车。
    这个夜晚,是个疯狂购物的夜晚。女同事们被压抑多日的购物热情一下子爆发了。看那气势,她们仿佛不把最后的一分钱花在内蒙就感觉对不起内蒙人民似的。中心旁边的一个小超市,人满为患。老板半年没有买出的东西,也被抢光了。我的天啊,就和不要钱一样,大包小包地装。什么酒啊,烟啊,食品啊,玩具啊,工艺品啊,见什么买什么。我估计要是有神舟6号,她们也能买下来。老板的嘴都咧到耳根了。看出老师有钱了。
    我和L君喝完了最后一杯当地散啤,吃完最后一支羊肉串,突然意识到一个问题,我们回家带什么?
    看看表,10点多了,走,买瓜去!
    两个幽灵,两个买瓜的幽灵,在呼和浩特的大街上徘徊。我们两眼一摸黑,四处乱窜,走到哪儿算哪儿。这个点儿,瓜果市场没人了。好容易找到一家卖瓜的铺子,三元一斤。太贵了,接着找,偌大的城市,就不信找不到卖瓜的。
    稀里糊涂钻进了一个居民小区,一股瓜香缕缕传来。寻味前行,看见一辆农用车,车子盖的蓬布。叫醒驾驶室的人,满怀希望地问,卖的什么瓜。瓜农睡眼朦胧地拿起一个甜瓜,我们失望地摇头,我们要华来士。
    不知道走了多长时间,在我们就要打道回府的时候,终于在一个街口看见了一个即将收拾摊子的卖瓜人。心里这个高兴啊,先坐下来吃了个肚而圆,然后装了一编织袋子。回到中心的时候,已是下半夜一点半了,买瓜用了三个半小时。洗完澡,2点。3点半就起床,4点,天还没亮,就向北京赶去。
    后来,背着华来士回了家。一看肩膀,紫红的印子。切开一个瓜,咬一口,要了血管子命了,真甜啊!(完)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中文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烟台前线 ( 冀ICP备13012704号-1 )业务客服客服001 客服002

GMT+8, 2024-12-29 15:41 , Processed in 0.061026 second(s), 18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