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中文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查看: 218|回复: 2

[史海钩沉] 当我们为“网红”“明星”而不断喝彩时, 又有谁还记得那些真正为中国做过贡献的人?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8-6-24 22:15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前线论坛。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中文注册

×

当我们为“网红”“明星”而不断喝彩时,

又有谁还记得那些真正为中国做过贡献的人?


今天就给大家说说李佩的主要事迹。



李佩


我国著名语言学家,“两弹一星”元勋郭永怀的遗孀;中国科学院大学教授,被誉为“中科院最美的玫瑰”,2017年1月12日1点26分于京去世。


她是“中国应用语言学之母”,也是当代少有的几个能够得上“先生”头衔的女性,曾和李政道一起,帮助新中国第一批自费留学生走出国门。


▲ 李佩在中国科技大学研究生院的工作照(2000年后)


这双布满皱纹的眼睛,见过清末明初的辫子、日本的刀、美国的摩天大楼,以及中国百年的起起伏伏。


当我们为“网红”“明星”而不断喝彩时,又有谁还记得那些真正为中国做过贡献的人?


▲李佩(1917.12.20-2017.1.12)


年轻时的叛逆


1917年,李佩出生于北京故宫东边无量大人胡同里一座花园洋房,李佩是家中长女,她还有三个妹妹和一个弟弟。


这是一个书香之家,父亲李保龄出生于江苏镇江,1910年毕业于上海南洋公学(上海交通大学前身)铁路专科, 1911年作为清朝最后一批官费留学生,赴英国伯明翰大学留学,一生的梦想是科学救国和实业救国。


▲李佩当时在无量大人胡同的家


李保龄对儿女们很疼爱,不过,他虽然留学多年,思想却依旧封建,不许女孩上大学。所幸母亲支持女儿念书,她虽然是没读过太多书的家庭妇女,但却认为“女孩子一定要有文化,要不然出去会受欺负”。在家庭内部的抗争与妥协之后,李佩终于如愿以偿地进了学校。


▲李佩全家,从左至右:李佩、母亲王慧芝、李佩珊、李佩环、弟弟李佩璋、父亲李宝龄、李佩珠


1936年,李佩从贝满女中毕业,父母终于同意她上大学,但要求必须上女子文理学院。李佩不为所动,她当时考上了北京女子文理学院、燕京大学和北京大学,最后坚持选择了北京大学,进入“最时髦”的经济系。

 

上大学时,李佩“自作主张”地改了名字。原本叫李佩珍,她自己觉得‘珍’字太俗气,就去掉了。


▲ 李佩少女时代


1937年,“七七事变”爆发,北京沦陷,大学也陆续停课。出于安全考虑,李保龄将家搬到了天津租界,李佩在天津家中住了半年,内心里还是想找个安定的地方读书,于是偷偷离家去了西南联大。


▲1937年大学时期的李佩(左)


1941年,李佩从西南联大毕业,去了重庆的中国劳动协会工作。在这里,她的工作之一,就是帮助中国最底层的工人,和妇女们学习文化知识。


▲二十世纪四十年代,李佩(右二)与妹妹和弟弟


1945年9月,她在巴黎国际工联的成立大会上,见到了中国共产党早期领导人邓发,她发现邓发细心包裹了一幅油画。


她很好奇,就问了,邓发告诉她,这是毕加索所画,并让他带到延安赠送给毛泽东的。可惜邓发回国途中不幸遇难,而她也就成了这幅珍贵油画,唯一的见证人。


▲1945年11月,李佩(左一)在法国

参加第一届世界妇女大会时的照片



回到重庆后,她将全身心都投入到了工作中,小小的身体里蕴含着巨大的能量。在重庆那几年,她忙碌的身影,甚至引起了周恩来的注意。


▲1945年10月在法国巴黎,左起∶陈家康、李佩、邓发、朱学范


在美国收获爱情


抗日战争胜利后,1947年2月,在美国工会教育项目主管的推荐下,她得到远赴康奈尔大学学习的机会。


▲ 李佩在康奈尔大学


个性开朗的她,到康奈尔大学后,经常会参加一些学生组织的同学聚会,就这样,她认识了一生中的挚爱——郭永怀。


▲ 李佩和郭永怀在康奈尔大学


当时郭永怀正在康奈尔大学新成立的,航空研究院担任教职。两人相识后迅速坠入了爱海,1948年,她们在纽约举行了婚礼。才子配佳人,他们的结合在当时,一度传为佳话。


▲ 郭永怀与李佩的结婚照


在李佩的职业身份里,“教师”是她最重要的标签之一,而她走上教书育人的道路,同样缘于康奈尔大学的一段经历。入学后的前几年,李佩绝大部分时间都在学习。


1951年,康奈尔大学语言学系主任请她给美国学生上中文课,她出色的语言能力和教学水平赢得了一片赞誉。


▲   郭永怀与李佩在美国


虽然身在国外,但他们时刻都没有,忘记在大难过后,百废待兴的祖国。和钱学森一样,郭永怀也是美国万般阻挠,不愿放走的大人才!


1953年8月,中美继签定朝鲜停战协定后,在日内瓦举行大使级会谈,经过中国政府的努力,美国政府才把禁止中国学者出境的禁令取消。


▲李佩、郭永怀夫妇,钱学森、蒋英夫妇,汪德昭


但这并不意味着,中国学者可以随意回国,因为美国仍以“维护国家安全”为由,设置种种障碍,进行种种调查。


但郭永怀和李佩,都毅然选择了回国。郭永怀先是拒绝了美国同事,请他参加的机密研究项目,又放弃了美国康乃尔大学教授的优厚待遇,他甚至还把自己没有公开发表过的,所有的书稿统统付之一炬。


▲1953年,郭永怀、李佩和女儿郭芹


1956年国庆节的前一天,李佩和郭永怀带着年幼的女儿,离开了熟悉的美国的家,舍弃了美国三层的小洋楼,动身回国!


▲ 李佩在康奈尔家的房子现状


他们回国上船时把汽车,送给最后一个给他们送行的人。就像他们对美国没有丝毫的留恋一样,他们对钱财之物也没有丝毫的贪恋。


▲李佩、郭永怀在康奈尔的家


从舒适宽敞的大房子,搬到破旧窄小的小房子。从设备一流的实验室,移到落后几十年的小屋子里做研究。


从领着高薪开小跑的富裕生活,到拿着微薄的工资勉强维持生计。我们无法得知他们的心里可曾有过落差。


▲1956年9月,郭永怀(左)李佩(中)在回国的船上


有人说: “他们这代人当时回国为的是什么?一生对教育的关心,对国家命运的关心,这种大无畏的使命感,不是今天的我们所能完全理解的。”


▲ 郭永怀、李佩夫妇和女儿郭芹


厄运接踵而至


应钱学森邀请,郭永怀出任中科院力学所副所长。为了方便照顾丈夫,她便出任了中科院行政管理局西郊办公室副主任——17级的行政干部。


▲ 1960年代初,郭永怀李佩和女儿郭芹在北京家门口


丈夫在祖国的一线拼搏,她也不示弱,带着满腔热血,开始为祖国服务,她先后推动成立了中关村的第一所幼儿园和第一所小学。


▲李佩在中关村的家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成立后,郭永怀担任中科大化学物理系首届系主任,而她被调到中国科大外语教研室教授英语。对李佩一家来说,那是一段幸福的时光。


▲ 郭永怀与李佩在家里接待友人


然而,安稳的日子没过上多久,那场文化浩劫便开始了。许多科研工作者被打倒,因为郭永怀当时参与原子弹研究工作,所以被特殊保护了起来。


▲ 1969年,内蒙古知青青年郭芹


可她和女儿却没能幸免,她被诬蔑为“美国特务”,17岁的女儿郭芹,被赶去了内蒙古农区插队。

▲ 1975年,李佩和郭芹


12月4日,郭永怀在试验中,发现了一个重要线索,他当晚急忙到兰州乘飞机回北京。没想到,飞机失事了。


事后,人们发现了两具烧焦的尸体,他们紧紧地抱在一起,当人们费力地把他们分开时,才发现两具尸体的中间,有一个保密公文包完好无损。这两个人正是郭永怀和他的警卫员。


▲ 我们永远不会忘记他的名字


飞机上当时有十几个人,只有一个幸存者,他后来回忆说,在飞机剧烈晃动的时候,有一个人曾大喊“我的公文包!”


力学所安排了两个人,到家中陪伴她,郭永怀的助手顾淑林是其中之一,她在《我老师和师母》一文中记录了李佩得知噩耗的情形:“她极其镇静,大家见到后几乎没说一句话,屋子里的空气像凝固了一样....那一个晚上李先生完全醒着。她躺在床上几乎没有任何动作,极偶然发出轻轻的叹息,克制到令人心痛。

▲ 曾近的三口之家破碎


郭永怀的后事处理完,当时还被怀疑是特务的她,没来得及悲伤多久,就不得不回到单位继续接受劳动。等这场文化浩劫过后,她的生活才慢慢回到了正轨,但此时的她,已经60多岁了,人生已经过了大半。


▲ 她坚强到令人动容


生活是一种永恒的沉重的努力


1976年,李佩被调回北京,1977年,国务院批准成立,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研究生院。她被调任为研究生院外语教研室负责人。


她没有忘记丈夫的遗愿——建设祖国。她认为,祖国要想变得强大,当务之急是培养人才。可是当时中国的英语教育十分落后。


▲ 2007年9月

李佩先生出席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开学典礼


为了培养人才,她还不顾外界的异议,不顾自己再次被卷入风波的危险,找到很多被划为“右派”的教授,并说服他们加入研究生院执教。


▲李佩与研究生院英训中心第十届学员合影


没有教材,她就自己编写,而且这些教材,至今仍在被沿用。美国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语言学系主任Russel Campbell,称赞她为:“中国的应用语言学之母”。


▲ 李佩先生被誉为中国应用语言学之母


她培养了新中国,最早的一批硕士博士研究生。1979年中美正式建交后,她和李政道一起推动了中美联合培养物理研究生项目,帮助国内第一批自费留学生走出国门。


▲ 李佩、李政道


当时中国还没有托福、GRE考试,她就自己出题,由李政道在美国哥伦比亚大学选录学生。只要是她签了名的,她觉得可以的学生,美国的大学都会录用。


李佩两个字,在当时成为了,中国学子进入海外学府的一张通行证。


▲ 李佩先生(右一)和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外籍教员玛丽


她到了70多岁还在讲台上,给博士生讲几个小时的课,竟然从来没有坐着讲过一堂课,总是规规矩矩地站在讲台上,因为她说:为人师表。


▲ 2007年9月,李佩先生陪同白春礼院长、邓勇书记会见外国文教专家


她的一个学生曾说:“一生中遇到过很多好老师,但“我见过的最伟大的老师就是李先生”。


李先生传授的不仅是知识,而且是“人学”,人格的完善。


如果一个教育者只是传授知识,那无非是“从小硬盘变成了大硬盘”。


▲李佩


她致力于中国的教育事业,为中国培养了无数的人才,是真正的桃李满天下。没人数得清,中科院的老科学家,有多少不是她学生的。


▲ 戴世强等同学与李佩先生合影


1997年,又一个沉重的打击,向老人袭来。她唯一的女儿郭芹得癌症很快病逝。


当时她已年近80岁,白发人送黑发人,但却没人看到过这个老人流泪,只是知道她默默地收藏了女儿小时候最喜欢玩的布娃娃。



一周后,她就像平常一样拎着收录机,去给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的博士生们,上英语课了,只是声音沙哑。


她的老朋友、中国科学院大学的同事,颜基义用米兰•昆德拉的名言形容她:“生活就是一种永恒的沉重努力。”


中年丧夫,晚年丧女,她这一生遭受了太多的磨难。 在她狭小的客厅里,东西少得可怜。灰色的布沙发腿都已经歪了。



钱学森、钱三强、周培源、白春礼、朱清时、饶毅、施一公…他们都曾坐在这张旧沙发上,和她谈笑风生。她家就像是一个博物馆。


▲2011年1月,李佩先生93岁,她为中科院研究生院同学们讲述钱学森和李政道的励志故事


她身材瘦小纤细,无论她人生处在怎样的境遇中,都仍保持着有尊严、体面的生活。中国科大的一位教授说:“我做了一个统计,一星期里李佩教授,在课堂上没有穿过同样的衣服,她的服饰非常漂亮。



可以想像她年轻时是多么美丽。”年过百岁,她依然坚持梳洗打扮,脸上要抹粉底,要画画眉。因为还是她要:为人师表,保持自身的体面,就是对学生们的尊重。


▲ 讲坛上神采奕奕的李佩先生


她还曾把60万元捐给力学所,30万捐给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没有任何的仪式,就像处理一张电费单一样平常。如此大面额的善款,老人却说:“捐就是捐,要什么仪式。”


她还捐过很多东西,小到从美国带回的手摇计算机、家里的书、音乐唱片,大到电风扇、冰箱、写字台,她甚至把自己用了一辈子的英语教案都捐了。


▲ 李佩先生主编的系列教材,

也是文革后第一套研究生英语教材


汶川大地震,挽救昆曲,这样的事情,她都会捐出大笔积蓄。


▲ 2007年5月,李佩先生获得中国科学院教书育人特别贡献奖


郭永怀104岁诞辰日那天,她竟将陪伴自己几十年的藏品,也捐给了力学所:郭永怀生前使用过的纪念印章、精美计算尺、浪琴怀表,1968年郭永怀牺牲时,中国民航北京管理局,用信封包装的郭先生遗物:——被火焰熏黑的眼镜片和手表。

这是她所有的家当了,也都捐了。

 

几十年里,无数协会,想让她当会长,她都婉绝了。以她的贡献和身份本可以获得更多荣誉,但她却对此毫不在乎,她唯一拿到手的,是一个长寿老人的奖牌。这位老人总是那么地平静淡然,她从不慌张,从来没有不得体的时候。


有人说:“一个人从战火中走出来,经历过无数次浩劫,走过大半个地球,中年丧夫,老年丧女,还有什么,让她‘不淡定’、‘不沉静’?”


▲ 李佩参观“两弹一星”纪念馆


是啊,她这一生见过多少风雨,和多少大人物打过交道。人世间的是是非非、潮起潮落,于她而言,不过是小事罢了。她沉静笃定的面庞,每次都能让激起的涟漪重归平静,仿佛时间从未在她的身上留下过伤痕。


▲ 李佩生日当日,郑哲敏先生去医院看望李佩


2017年1月12日,1点26分56秒,李佩先生永远的离我们而去了。


她是美丽的玫瑰,优雅、美丽,坚强、凌厉。她曾是这个浮躁的时代,一个让人无比安心的灵魂。



如今,知道李佩的年轻人越来越少了。请大家都记住她的名字,因为她像一阵春风,吹拂了中国大地,让寒冷的冬季有了阳光,让贫瘠的土地长出了玫瑰。



比起那些“网红”、“明星”,这位老人更值得我们,去追去爱去仰慕。



云山苍苍,江水泱泱。

先生之风,山高水长。



整理不易


感谢大家阅读




转载声明:本文转载自「艺术网」,搜索「yishu-com」即可关注。

发表于 2018-6-24 23:45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8-6-25 05:36 | 显示全部楼层
敬佩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中文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烟台前线 ( 冀ICP备13012704号-1 )业务客服客服001 客服002

GMT+8, 2025-2-21 19:23 , Processed in 0.059987 second(s), 21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5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