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中文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查看: 2634|回复: 36

[神州驴途] “云南三江并流世界自然遗产保护区”探访集中贴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1-12-28 19:30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前线论坛。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中文注册

×
本帖最后由 甘蓝 于 2011-12-28 19:31 编辑

居住生存之佳地  
经过13日大半天的长途跋涉,我们一行九人终于在凌晨十二点四十分左右抵达了云南丽江玉龙县石鼓镇营盘村。
同行的成员们经过了休整之后,收拾停妥,于14日8:00跟随队伍从宾馆出发,饿着肚子兴致勃勃的跟随着营盘村当地的“环保联络员”杨学勤大哥向“长江第一湾”的方向走去。“江河十年行”此次的征程于此日在石鼓镇正式拉开了帷幕。

路上,沿途的小镇风景吸引着我们,老杨在给我们讲述着这里的发展历史。他是个很健谈又幽默乐观的人。不一会儿,“长江第一湾”漂流码头的几个红色大字招牌不经意映入眼帘,吸引着我思考问题:是不是所有的跟水有关的资源,都要被开发利用呢?




(长江第一湾的漂流码头)

队伍成员们在行进中听着老杨讲述着石鼓镇的变迁和故事,我则不失时机的找点为队伍拍照做记录。整个村镇青色的屋檐,白色墙面,错落有致,整洁自然的坐落在群山的包围之中。大家先被带到了当地一户农家,欣赏了他家中的兰花。看到悬挂在梁上的三大挂玉米,丰收的温暖的橙色,煞是喜人。



(年大哥家的玉米)

在半山上,看到了被漂流码头修建以来的水体侵蚀活动损毁的一片柳林,以及为了防止继续侵蚀土地而临时用石头砌成的半段护堤。而后,我们从一条上山的石阶小路去往制高点,走在弯弯曲曲的山路上,心情舒畅,用心观看着“长江第一湾”。视野的开阔让我们内心欣喜,远山近水的景色都充满诗意。



(俯视山脚下的江水)



(我们走在山路中)



(长江第一湾)



(听老杨讲水电站的故事)

站在山上,远眺“长江第一湾”,亲眼目睹曾经看过了多遍的画面,脚踏实地的感觉是很不一样的。三江并流的奇迹,造就了这一方人间天堂。金沙江,涵养着长江中下平原,长江文化的发端之一。幽绿的江水,远处山峦重叠,在迷雾中留下一段神秘的往事。不由的为大自然的鬼斧神工感叹。




(美不胜收)



(再度欣赏)

石鼓镇的历史悠久,“虎跳峡水电站”事件备受公众关注,因此也吸引了大批的媒体记者及官员的来访。如果要是建立了电站,那么这个小镇将被水淹没。所有的一切将成为新的历史,这里的所有文明将被沉浸在水底。




(悠然自得的村落)
 楼主| 发表于 2011-12-28 19:34 | 显示全部楼层
杨大哥在2004年的一块地标处给我们讲述着他的所见所闻。有关水电站的修建问题,成了这些年让他内心纠结的事情。2010年12月8日突发心脏病的他在被抢救过来之后,心脏安上了德国进口的起搏器。他说现在有公共资源的地方,居民的内心大都不安定,资源成了不安定因素。被动生存是他们当地居民最不愿意的事情。若不是亲眼所见,是无法相信这片土地上的居民生活的富足幸福的。仅仅靠在山间地里勤苦的劳作,就能换得一家人不错的生活,祖祖辈辈生活在这里的原住人们,内心抗拒着流离失所的任何可能。



(当年的桩界)




(接受采访)

(倾听)

显然,杨大哥是在多年的历练中越来越坚定的人,他不但清楚国家的大政策方针,还关注当地的决策,成了不折不扣的为反对建坝而成长的当地居民。他告诉我们,他喜欢看云南电视都市条形码关注民生类节目,喜欢看央视新闻,而他曾习惯看的凤凰卫视因信号被掐,已经有两年多时间看不到。在他的家中,有很多珍贵的资料,关于萧亮中的生平,关于“虎跳峡水电站”的相关报道,关于“江河十年行"的种种记录等等。这些年,他成了关注“虎跳峡水电站”事件的当地重要联络人员,在与不同层面的人打交道的过程中,他进行了更深入的思考。他说,现在提跨越式发展,要是跨不过去怎么办?若是模仿重庆模式,把农民转化成居民当城里人,那样即使为了国家利益进行移民,那么移民成本将大大降低,老百姓的利益将会受到更大损害。
 楼主| 发表于 2011-12-28 19:39 | 显示全部楼层

(当地的年先生在拍摄中)

现在的相关信息不公开,使得目前闭口不谈的虎跳峡水电站建设与否成了悬念,建还是不建呢?



伴随着老杨大哥的这些思考,我们在欣赏自然美景的时候,心情是凝重的。作为普通的民众,为了守卫自己的家园,还能做些什么呢?



(寻访当地老人)

接下来的行程,依然是老杨大哥带路。等到从“长江第一湾”实地考察完之后,在他家中,我们每个人受到了杨家嫂子热情的款待。十点多钟,早餐吃着燕麦饼,喝着酥油茶和豆汁,舒缓的生活节奏让我们这些疲于奔命的人羡慕不已。生活在如此诗意的沃土,谁愿意搬离自己的乐园呢?



(丰盛的早餐)

(老杨在忙碌)


(老杨在给我们讲述当地的一位诗人的故事)
 楼主| 发表于 2011-12-28 19:41 | 显示全部楼层
用心观察,我们都发现,这是个充满文化气息的村落。一天的时间内,不足以了解更多的人生故事,但是小村里的一草一木都彰显着与众不同的气质。青石板,三叶梅,柳林流水远山,土坯房,精巧的木工雕琢,给我留下深刻的印象。郭沫若先生亲笔题词“石鼓”二字,为这里增色。




(青石板)

(革命标语)




(古老的民居)

(土房子)

(美丽村庄)

(石鼓)

(故居)

接下来,我们奔向李学珍老人的家中。他同样也是“江河十年行”考察活动连续跟踪采访的对象。到“江河十年行”定点关注的李学珍大叔家的时候,他跟老伴正在家中忙碌。看到我们的时候,他很是欣喜。



(在李家珍老人家)

他是个喜欢学习的老人,曾经订阅《南方周末》《杂文周刊》《特别文摘》《参考消息》,喜欢看中央十套节目。从《江河十年行2009》那本书上,我已经大概了解了李学珍老人的喜好。



(老人与书)
老人今年68岁,是村里有名的木工大师傅,整个村子有三分之一的木工框架都出自他的手,平时务农。他有两个儿子,一个女儿。他的两个孙子目前都不念书,在外打工。据说是不喜欢读书才不念的。在跟他攀谈的时候,我们看到了农村一些福利的变化,比如农民医疗,惠民政策,农民养老保险等方面还是有很多进步。询问老人很多问题,他都一一作答,总之,他对现在的生活很满意。

这期间,老人为我们表演了纳西古乐《山坡羊》、《浪淘沙》,在老人埋头演奏的时候,透过他沧桑的眼神,我还是看到了些许的不安。习惯了干农活,现在不干活反而不习惯。在谈到是否希望外出打工的儿子孙子们回到村里时,老人说走一步看一步吧。显然,他内心对搬迁事宜还是心存忧虑。






(聆听)

(演奏)

我们跟随李学珍老人去了他们常年耕种的田里,他跟老伴在青山绿水之间劳作,实在是件惬意的事情。在去往李学珍老人家的田地的路上,老杨给我们讲述了一段石鼓的教育历史。当地的某位老校长,为了自力更生,同时也是为了锻炼学生们的劳动能力。为学校争取了十多亩的地,种上桑树,养蚕,让师生们参与劳作。种上的桑树,郁郁葱葱很多年,后来却被砍伐为耕地。老杨指着那片田地,对我说,那里曾经都是一片桑林。如今那些原本归属于学校的土地,被分配,被转包。学校也再无劳动实践课。如此听来,现在的教育究竟是进步到哪里呢?



(小河流水)

(田园)

(李学勤夫妇在田里劳作)




(我们走在田埂上)

(爱自然,爱生活,爱运动)
在营盘村,家家户户的人是淳朴的。我们行走在小村落里,随时能够看到善意的笑容。不算浩荡的队伍,大概成了当天整个村落最受关注的风景。很多人好奇我们的存在。杨学勤大哥会耐心的跟村民们讲述我们的来历。老杨说,村里很多人都不能理解他,但是对他来说,都无所谓。

从李学珍老人家的地头回到老杨大哥家中,我们看到了当村那家女儿出嫁的庭院。为了了解当地的婚庆民俗,我们就进去探访,一位头发花白的老人,进入了我的视野,他神情自若,娴熟的在写着对联。我一直相信,每个有文化底蕴的老人,都是历史的见证者。所以,特意询问了老人的联系方式,也正因如此,为我的石鼓镇之行增添了意义。



(石鼓镇的老校长)

到了老杨家,迎接我们的是杨家嫂子的笑脸,和一桌子丰盛的午餐。不得不提杨家嫂子,她真是勤快的贤内助。午餐丰盛而欢乐。



(丰盛的午餐)

(感谢杨家嫂子)

午饭过后,我们去到了红军过丽江纪念馆。接着队伍分头行动。



(红军过丽江纪念雕塑)

(金沙水暖)

(当地人民英雄纪念碑)

我的选择是与上午邂逅的老人对话。于是,拨通了他的手机,先是一个女童的声音接得电话,后来是他本人,我们约好了地点,他来接我到他家中。这位花甲的老人,热情的跟我畅谈他的人生。在举手投足间,是他的博学谦虚,是他的平和。幸运于在我的人生路上,总会有些这样的际遇,可以铭记一生。他跟我说,他是村民。而我清楚,他曾是石鼓镇多年的校长..是在当地只要提到他的名字,就可谓无人不知的可敬可爱的人。邂逅袁志鹏先生,实在是我今天最快乐的事情。下午三点多到六点多,在袁先生的家中跟他攀谈着,意犹未尽。



(袁校长的兰花)




(书房一角)

(荣誉证书)




(送别)

《乡恋》: 云雾浮群山,峰峦泛诸尖。日升随时变,赏悦使人恋。返影峭壁见,阴暗青如烟。高空南雁飞,水清联蓝天。虾闲卵石间,鱼跃粼波面。鸭戏浅江滩,鸟啼深柳湾。江河绕沃甸,田畴盛丰宴。故乡胜桃源,恰好养天年。(滇西北三江并流区,峰屏拔起,景色秀丽。气候万千变化,实属居住生存之佳地。)



(袁校长的书画作品)
透过老先生的诗文,您是否能够感觉到我的欢愉?在这样一个几乎与世隔绝的村庄,能够读到如此悠然自得的美文,实属幸运。
说来可能是有天意。恰好,就在今天,我先在寻访路上看到袁老先生为别人家嫁女儿写对联,而后又在当地百年校志上看到关于他的图文介绍。籍着这些原因,以及在他写对联时跟他短暂对话,他深邃而有温和的眼神,让我感觉到,他内心的博大。越发想更多了解他的人生。果然,他就是那样一个淡泊名利,甘于寂寞的有故事的老人。
《坎坷人生路》:幼童慈母逝,劫波连不断。神州游山河,风城留足迹。失学从军征,转战滇南北。暗香傲雪梅,兰性便自爱。莫嫌苦之淡,经霜不凋零。耕耘数十载,汉青为伴情。春华秋实旺,冬藏夏育兴。先以忧而忧,后其乐而乐。
他跟我讲了一些他的人生哲学:
1、做人要真挚,宽容,大方。尊重别人,别人才能尊重你。
2、任何事情要勤奋。需要努力,需要有行动。
问及那片柳林,袁校长说,那片柳林历史悠久,以前叫袁家柳林,是他们袁姓人家几代人种植,土改后被归集体所有,再后来是更换了新的柳树,老树被砍伐。那片柳林是自然的防护堤,守卫着"长江第一湾"的沃土。
其他的成员并分三路,分别拜访了当地的书法老人,当地的乡镇医疗卫生所,还有一路再度沿江考察了河岸的变迁。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心得。
在这方乐土上,当地居民生活富足,所询问过的每个当地人都认为这里是居住生存之佳地。

先写这么多吧。要写想写的实在太多,明天还要赶路。等会在睡梦中继续思考。
(the end 2011年12月14日)
 楼主| 发表于 2011-12-28 19:42 | 显示全部楼层
更多图片资料请查阅:

http://lvyun2007.blog.163.com/bl ... 820111116101548457/

谢谢!
 楼主| 发表于 2011-12-28 19:44 | 显示全部楼层
我走在金沙江边
清晨的村庄弥漫着舒爽的味道。姚叔家的后花园着实让人羡慕,在异乡的感觉温馨如故。聆听着姚叔的“洗脚理论”,不由感到羞愧。“关注环保的人一定要让自己先环保起来”,大概是最好的诠释吧。



阳光总是会让人感觉到温暖,那么金沙江边的榕树阳光会带给我们怎么样的记忆呢?那株至少有八百年历史的老榕树和我们一起浸泡在阳光里的场景又该如何珍藏呢?是否会想到那首老歌《朋友,有空来坐坐》?一杯红茶,几句实话,胜过那穿肠烈酒,岁月不曾改变什么,只能尽兴的生活。



这株生死不离的爱情树,是否可以成为更多人膜拜的象征?与你终生相依,不离不弃。久居喧嚣城市对情感迷茫的的人群,可组团来此处反思。也许会发现不一样的情感未来。
“香格里拉”一个熟悉而有陌生的名字。熟悉是因为遥远,陌生是因为亲近。虽然梦中的香格里拉跟现实还是有很多差距,但留在记忆深处的都是那些温暖的感动。


作别葛叔的时候,我内心是复杂的。他是个让我特别敬佩的长辈,知识渊博,胸中有大爱。道别的时候,用力握了他的手,希望他多保重。

一路在车窗边扫拍,进入镜头的随处都是雅致的风景——美不胜收。恨不能下车尽情的看着够,恨不能在此定居。



车子在画中游,我陶醉其中,一心欣赏风景。忽略了同行的其他人。不一会儿,重返玉龙县石鼓镇的营盘村。为的是访问一位饱经沧桑的历史见证者杨文华老人。
置身在这秀美的村落里,他用了21年的时间经营着另类人生。有规则的美是美,凌乱也是一种美。在于我们欣赏的角度。


现年78岁的杨文华老人,可谓一生经历坎坷。多年来,那种不折不挠的精神力量支撑着他高傲的生活着,像一口深井,内心清醇。为了我们的寻访,他再次回到了三十多年前为解决当地住户企业饮用水问题而历经千辛万苦亲自建立的水站。老人说,这可能会是他最后一次来到这里,回到这个让他骄傲与伤心的地方。

老人在诗歌上的造诣已非同寻常,在那个年代,他的思想自由飞翔,用诗歌表达对生活的理解,对人生的迷茫。然而也就是那些诗歌,给他的人生带来更多的坎坷和悲伤。今天,他特地邀请老伴身着正宗的纳西已婚妇女的着装来到他当年倾注了全部心血的地方,为的是纪念那段流逝的岁月。
此时紧闭的水站大门,如同老人的心门。我知道,一旦敞开心扉,老人内心郁积的心事会呈现。而对于他的人生,晚年他更愿意安静平和的享受田园风光。一切因为我们的到来打破了平衡。不知道此情此景,老人心里想的是什么。
心海澎湃,老人需要更多的肯定和关爱。他告诉我,人活着就要有社会价值,为社会为大家多做点事情。他的内心是敞亮的,他的经历并不能改变他的坚定。

在给我们讲述水站的历史和发展的过程中,我们不由慨叹老人的睿智和执着。在那个年代,他已经开始用“生态养鱼”的办法来检验水质安全。经过缜密思考的他,当年所设计的水处理环节依旧可以指导当下的水站建设。


二十多年前,老两口曾经在这里有过一张合影。时光飞逝,如今他们都到了风烛残年。杨老的心态很平和,显然心情非常愉悦。我愿意他未来生活的每一天,都如此开心。
在水站工作的二十一年里,杨老的妻子,无怨无悔的支撑着他们共同的家。到水站送饭、洗衣服,默默的支持杨老的工作。杨老特地跟我说,从内心感谢他的老伴。赞叹这相濡以沫的爱。

老人今天的倾诉大概是他这辈子最彻底的,和盘托出的感觉让他快乐。纵观他的人生历程,是一部与命运抗争的历史,是一道见证历史进程的轨迹。
离开水站的时候,杨老亲手锁上了他曾经锁过21年的门。他的心门已经敞开,迎接的都是阳光。我希望,未来的日子里,所有的阴霾都不再属于他。



下山的时候,杨老说,这条路,他走了21年,每天至少要走两遍,今天上来了以后就不再上来了。我跟他说,杨老,您的经历是别人都不能拥有的财富,您是应该为此而自豪的。有空的时候常回来看看,多想想今天的快乐,过去的就让它们过去吧。我们都特别敬重您。
临别时刻,老人用他洪亮的声音为我们朗诵了他年轻时1966年写的诗歌《我走在金沙江边》。摘录在此:
《我走在金沙江边》
我走在金沙江边,
阴沉沉的乌云布满了天。
小鸟儿还在不住地歌唱,
不知道这是个阴霾的春天。
我走在金沙江边,
浓郁的柳林延伸村边。
乌鸦不住声声点点,
金光的梯田,
朦胧在云雾之间。
我走在金沙江边,
奔腾的江水和我的心潮涌翻。
路边的小草向我指点,
把歌声留在人间。
1966年至1976年期间,杨老被拘留了十年。人生能有几个十年?杨老的诗歌里写道“时间是一条无形的长鞭,伤心事一件接着一件。”唯有祝福是我的心愿。祝愿老人身体健康,晚年幸福。
访问结束,十二点左右我们依依不舍道别老人,赶往下一站,受访人刘玉花家。接下来的一路是持续的坐车,以及在车里的思想的碰撞和交锋,当然,其实我可以不用接招,甚至完全可以沉默不语。
闲着也是闲着,继续装傻。习惯了。
有关于垃圾分类和焚烧的问题,成了争端。我坚持认为,垃圾产生过程中的减量和绿色消费选择环节更待重视。从源头抓起才能避免末端治理的种种祸患。从每个人的生活习惯开始做起,才能起到效果。还讲了之前带领大家在海边捡垃圾三个年头的心得:我们捡的速度永远都没有他们扔的快,最重要的是想办法让他们别到处扔,少扔。根源依旧是思想深处的生活习惯。
对核心主流的环保NGO所倡导的垃圾分类及焚烧产生的诸多争端,我也算是在关注。我更希望在垃圾减量的问题上得到更多关注。公众参与机制并非只是末端治理,而是前端的参与,否则依然是恶性循环。当可以不用产生的垃圾越来越多,无论是焚烧和填埋都难以解决问题。
当然,在此环节受到的抨击和重创可以略去一千字。

发现自己永远不可能是特殊意义上的媒体人。当然更不会迷信所谓的权威和专家。我只需要用自己的眼睛和心灵来体验和感悟。
沿途的风景依然美丽,而我此时失去了看风景的心情。镜头成了记录过往的工具,内心已然开始游离,游离于这个团体之外。细想,自己本来也不该属于这里。怒江边上的学校里,孩子们是否有过系统的环境教育呢?不单单是怒江,其他各地的情况是什么呢?我更想知道这些答案。
很习惯于自己的思路与周边环境不通,无所谓坚持,无所谓被质疑,无所谓被评判。
我必须是我自己。即便是有悲哀存在,也是种社会的悲哀,人性的悲哀在我的境遇中的体现。我还是会做自己想做的事情,客观理性的对待问题,继续用积极的心态面对所有可能遇到的问题。在环境保护的领域,我能做到问心无愧就足够了。


路很漫长。漫长到我开始想念山东。想念那些会想念我的人们。于是打了个电话,得到的消息是,她们如今生活的痛楚变本加厉,在水深火热的化工厂的毒气当中,新添了橡胶厂的味道,她们又开始想念“神仙姐姐”,希望她能回到仙河。而我此时在遥远的云南。
那一瞬间,我清楚了未来的路——宅在山东,继续推广民间青少年的环境教育。只有这样,才能看到希望。
到达刘玉花家中已经是夜里八点半多,我们如约吃到了美味黄焖鸡。她跟我从书中看到的还是有些差别。不知道她现在的生活境遇是否有所改善。
饭后,她们在做访谈,而我跟刘玉花的两个孩子在一起,为他们播放我制作的教学片《鸟的天堂》,教他们认识不同的鸟儿。孩子们显然很开心,乖乖的坐在我身旁,目不转睛的盯着屏幕上的鸟。
只有热爱大自然,才能关注和保护大自然。从小培养孩子们对大自然的热爱是必须的。他们幼小的心灵需要我们成年人的呵护。
虽说是集体日记,我还是更多倾向于写自己内心的感受,因为,我实在没去洞悉和关注别人的内心。
既然不清楚,那么就不能乱写。将就着看吧。
                    2011年12月17日
 楼主| 发表于 2011-12-28 19:46 | 显示全部楼层
更多图片资料请查阅:

http://lvyun2007.blog.163.com/bl ... 820111128104331549/

谢谢!
 楼主| 发表于 2011-12-28 19:48 | 显示全部楼层
文成公主的眼泪  

昨天晚上针对六库小沙坝村的争论显然影响到了我的情绪。无论别人如何兴奋,对我来说都是一样没什么大不了的。
八点从福贡出发,即便是到了石月亮那里,我也没有感觉到特别的欣喜。相对于车内的谈论,我更专注于窗外怒江沿岸的风景。用镜头发现怒江的美,大概可以淡化那些化工厂在我内心造成的视觉损伤。

相对来说,此行,我是最没有头绪的。在火车上恶补的那些关于怒江建设水电站的纷争并不是我的关注点。被动被迫的接受着行程的安排,让我感觉不到时间是属于自己的,依然不会随波逐流。一路上,我在跟那条狭长幽深的怒江峡谷对话。

在福贡石月亮乡那里的小吃部,吃早餐的内容依然是米线。都说云南米线好吃,这些天,几乎全是以米线为食,倒真不腻歪。店中的小男孩吸引着我。很想了解这里的孩子们他们的内心需求。


在只有一条通道的狭长道路上,我领略了怒江的美丽。拍虚了的画面反倒呈现出飘渺的美。沿江的那片黄灿灿的油菜花是否会成为您心中的向往?


  远处那群正在溜索上学的孩子们引得我们停下车来,细心找角度拍摄他们的行程,孩子们所呈现的健康快乐令我感慨。适者生存,也许这些溜索会成为他们人生道路上,最值得珍视的记忆。这是一群勇敢的孩子。



途经2010年8月18日特大泥石流的发生地,说来惭愧,如此重大的灾害,我之前闻所未闻。在时间段上,我是在跟化工厂较劲,加之长期不看电视,所以,孤陋寡闻。看到那些巨大的石块,学地质勘探的我还是感觉到自然的破坏力之强大的。并不知道导致这次事故的真正原因,概念里,应该是跟人为因素有关。

崎岖蜿蜒的山路让我慨叹人类的不易。为了生存,在如此恶劣的自然条件下,煞费苦心的疏通道路。一条通道,让我们这些人无需担心会迷路。丙中洛,这个因“怒江第一湾”而久负盛名的地方,我用镜头记录着美丽的风景。如果美丽有颜色,怒江的颜色令人神往。




丙中洛的集市让我找不到感觉。熙熙攘攘的人群中,看不到可以吸引自己的地方。我忙着到邮局盖邮戳。说来也很感慨,偌大一个邮局只有一个邮递员。去的时候正好赶上他外出送邮包。邮局的门开着,外边的小商贩告诉我他得半个小时之后才回来。于是我便吃完午饭之后随即赶往邮局,顺利的卡戳。
午饭过后,我们的车继续开进。到了丙中洛中学对面的一户村落里找寻一名李姓大叔。李叔很热情的为我们沏茶,还在我们讨论下步安排的时候自己爬树为我们采摘柿子。红彤彤的柿子,如同红彤彤的爱心。大叔默默的为我们这些远道而来的客人,带来温暖。大婶为我们爆了玉米花。吃着柿子,就着温热的爆米花,心与心的距离拉近。



他们讨论的当空,我去村口迎接一名贵客,特地从三十公里开外迪麻洛骑摩托车赶来的阿洛。沿着那条乡间小道下来时,迎面见到一个风尘仆仆的男子,猜想定然是阿洛。果不其然,闲聊之中,看似三十出头的他是当地的户外徒步向导。
阿洛的到来引起大家的兴趣。听他的讲述感觉他是个特别用心做事的人。丙中洛青年旅舍阿洛驿栈的网页宣传上,阿洛的宗旨是与时俱进,爱人如己,搞好怒江生态旅游,搞好生态保护工作,让全怒江各族兄弟姊妹参与到中国怒江生态旅游当中。阿洛在之前的访谈中曾经说,我们老百姓也是国家的老百姓,影响了我们的生存也就是影响了国家。
接下来的时间,我们在阿洛的带领下,到了石门关。细心听他的讲述,发现他内心世界的丰富。

阿洛说,“没有民族文化的地方,旅游也不会长久。怒江在古代传说中是文成公主的眼泪。未来人类还得要面对更多悲剧。”他质疑文化发展的作用。没有自己的语言,文化就没有了。他是跟爷爷学的藏文,他说他们村子里只有三个人能写藏文。



石门关在余晖下越发朦胧。我们在江边逗留许久,返程回到村落。
然后分头到村里的不同移民户访问。我当然选择丁大妈。在她那里了解了很多信息,其他几路各自都有收获。
怒江的历史我不曾靠近,未来会在我的视线里。
                            2011年12月20日
 楼主| 发表于 2011-12-28 19:49 | 显示全部楼层
更多图片资料请查阅:

http://lvyun2007.blog.163.com/bl ... 682011112865536654/

谢谢!
 楼主| 发表于 2011-12-28 19:57 | 显示全部楼层
从2011年12月9日开始,我踏上了去云南的征途。

2011年12月24日,乘坐只有两名乘客的专机回到威海。
接着就直接去了荣成天鹅湖,跟天鹅们一起过的圣诞节。。

抱歉,我不清楚上传的图片是否大家能否看到。
要是看不到的话,就请到我的博客里查看吧。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中文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烟台前线 ( 冀ICP备13012704号-1 )业务客服客服001 客服002

GMT+8, 2024-11-24 06:50 , Processed in 0.054886 second(s), 18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